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笑死了! 当学术遇上人情世故: 诺贝尔奖获得者, 被西南财经大学“末位淘汰”

西南财大“末位淘汰”教授次年获诺奖

近日,有报道称西南财经大学一外籍教授戴维格(Dale T. Mortensen)在被该校“末位淘汰”次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也引发人们对学术界人事考核机制的反思。

据报道,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格教授在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工作十多年,曾任该院院长。2021年,戴维格作为资历较浅的外籍教师,成为院系调整时被优先裁减的对象。

没想到,就在戴维格教授从西南财大离开后的次年,即202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他联合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引发广泛关注。

多位西南财大校友和教职员工对此表示惋惜。戴维格教授在西南财大工作期间一直专心教学科研,为学院作出过重要贡献。获得诺奖充分证明了其卓越的学术造诣。如果当时考核能够充分关注其专业能力而非过于强调资历论资,或许学校就不会错过这个与诺奖擦肩而过的机会。

也有声音指出,戴维格为外籍教授,可能较难适应中国的学术文化,这可能也是其被裁时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之一。但这也引发关注:一个学者加入什么学校不应过分强调其身份背景,而应更多关注其专业能力和学术成就。

业内人士指出,大学教职工考核应着眼学术造诣,避免简单以资历论资。否则容易造成可贵人才的流失。有观点认为,戴维格能在西方学术圈脱颖而出、获顶级荣誉,证明其非同一般。如果考核制度过于死板僵化,难免会失之偏颇。

也有分析认为,人才流失并非个案。在当前学术环境下,许多海归人才也遭遇不适应而再出国发展。如何留住人才?需从根本上转变现有学术生态,弱化人际关系,关注真才实学,消除潜规则。

据悉,戴维格教授长期在西南财大任教,已在中国生活十多年,其妻子也为中国成都人。戴维格平时热爱中国文化,穿着唐装出入。但在学校考核时,他的这些优势并未成为加分项。

本案已引发关注。有关部门表示,将倾听各界声音,深入探讨完善人事考核机制,以更好发现、留住人才。希望通过聆听反馈实现改进,使考核更公平公正、资源配置更合理。

专家建议,大学考核可增加国际视野与视角,注意发现跨文化融合人才。同时,考核应突出专业能力,而非过度强调身份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回归本质,留住更多贡献卓著的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