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唐尚珺: 连续高考14年, 多次考上重点大学却不去, 今年34岁再复读

最近,高考题材的现代剧《大考》收官,金和县的高考生们在疫情和洪涝的双重夹击下,顺利完成了高考。

高考都能拍成电视剧,可见中国人骨子里对这场考试的重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就是一锤子买卖,考好了皆大欢喜,考差了也将就一下,选择复读的都是少数,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年是什么情况。

但有个人是例外,他瞒着父母读了16年的高中,参加了13次高考,多次考上重点大学,却多次弃学复读至今。

他就是来自广西的农村娃,著名高考“钉子户” — 唐尚珺。

唐尚珺今年34岁,他的同龄人早已成家立业,再不济的也在社会上打拼多年了,只有唐尚珺,还坚守在高中教室里。

出生在广西的小山村里,一家5个兄弟姐妹,父亲原本是乡村中学教师,却因超生被开除,唐尚珺从小就把“知识改变命运”刻进脑子里。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这一年考了372分。

父母觉得挺满意,上个技校学点手艺,以后也不愁生计了。但唐尚珺不甘心,偷偷用父母给他学费报了复读班,准备二战高考。

对于唐尚珺来说,复读是有用的,第二年他考了405,够上个三本了。但三本学费太高,于是他打算继续复读。

第3年考了475分,继续复读;第4年考了505分,继续复读;第5年537分,报了北京的学校,但没被录取。

复读了4年,唐尚珺都瞒着家里人,连过年都没回家。

要是唐尚珺没有复读,那这一年他就该参加工作了。为了继续瞒下去,他打工挣了点钱,买上年货回家探亲。

唐尚珺告诉母亲,自己已经上完大学了,如今在南宁的电脑厂里工作,生活还算稳定。

此时唐尚珺25岁,他的母亲已经头发花白,叮嘱他赶紧找个女朋友,不要对人家姑娘挑三拣四的。

在家里“演”到大年初七,唐尚珺借口上班,再次返校复读。

学校免了他的学费,每个月给他发400元补助,唐尚珺又坚持了一年,考了562分。

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了他,但唐尚珺的目标更加远大,于是继续复读。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复读,2016年第8次高考时,唐尚珺考出了625分的好成绩,拿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书。

这无疑是个好结果,连语文老师都劝唐尚珺别再犟了,坚持复读的精神可嘉,但是没有必要。

若故事停在这里,那还算是一个好结局。但此时,唐尚珺的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

唐尚珺终于向父母坦白了自己这8年的生活,父母并不怪他,但被父亲的病耗尽心力的兄姐们,对他颇有怨言。

揣着录取通知书,唐尚珺带上父母去北京旅游了一圈,还申请了助学贷款,准备放下心结向前走了。

但班级群里的一条消息改变了他的想法。

消息说广西某高中在招补习班,今年考600分以上的考生去该校复读,就能拿到10万的补贴,学费全免提供住宿,每月还给1500的生活费。

想到父亲的病,再想到自己曾立下的目标,唐尚珺决定返校复读。

但其实这笔钱并没有用在父亲身上,中国的父母总是害怕拖累儿女,早早给自己攒下了一笔钱,不过这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父亲去世后,唐尚珺备受打击,当年只考了570分,于是他再次陷入了“高考-复读-高考”的怪圈。

一直到2019年,唐尚珺考出了最好的成绩,646分,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

但他不喜欢那个专业,于是再次复读,身边的人也不再劝他了。

连续高考了14年,唐尚珺努力的成果就是他的分数。从他这14年来的分数看,前8次一路上涨,2016年后就状态不稳,甚至有下降趋势。

今年,唐尚珺考出了597分,被上海交通大学护理专业录取,他也晒出通知书并配文“下一站”,言语间表示会往前走了。

最终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唐尚珺再次选择了复读。

家里的人不懂他的坚持,放弃复读后,唐尚珺在家族群里发了长长的道歉信。

唐尚珺的三姐表示,她只记得一句“对不起”,但是对不起又有什么用呢?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压缩复读生群体,有许多公办中学都被禁止招收复读生,想一辈子靠高考赚钱,显然是不现实的。

高考14年,复读13年,今年34岁的唐尚珺也在思考自己的出路。

以他的年龄,大学毕业后已经无法报考体制内的工作,社会企业基本不会招这种大龄无经验的员工,只能另寻出路。

他想着,自己可以去教培机构当辅导老师。但双减一下来,他这条路基本被堵住了,更何况要上了大学才能考高中教师资格证。

他还想着,在农村搞养殖创业,他希望有一份自由不受拘束的工作。

至于投资、场地、销路的问题,他打算留到明年高考后再考虑。

其实早在在第5次复读后,唐尚珺就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困惑,他说“我现在都怀疑那句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今年放弃上海交大后,他默默将自己的个性签名改掉了,他说“唐尚珺-未在适当的年龄做该做的事,非执意为之,只后知后觉”。

唐尚珺的困境,来自个人的选择,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学校的“诱惑”......

他的选择对不对,小8不予评价,还是留给各位看官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