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我们的十年|“布鞋校长”李振华: 学生过万, 半数当老师

记者巩悦悦王凯荆新年

退休教师李振华见证了沂源教育69年的变迁。

“沂源从一无所有到高楼林立,发生在教育上的变迁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最近十年间,农村学校的危房平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楼房,现在沂源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从教以来,李振华先后资助了2400多个学生。如今教过和资助过的孩子也陆续开始回报社会了,这让他格外欣慰。

资助了2400多名学生

1953年,17岁的李振华离开老家南京,来到近600公里外的山东沂源支教。从教以来,他每月捐出工资的1/4,一捐就是47年。1997年退休后,他只拿出500元用于生活开支,其余退休金全部捐出去。为帮助更多孩子,他还先后干过30多份兼职,目前已累计资助了2400多名学生。

据李振华回忆,虽然生活艰苦,但沂源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百姓对知识的渴望很迫切,对教育很支持。

“最近十年间,随着国家愈发强大富裕起来,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沂源教育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李振华告诉记者,如今城乡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应用,过去的泥操场也被修建成了塑胶跑道,本科升学人数也从上百人增加到两三千人,全县文化层次有了很大提高。

在李振华看来,沂源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到了九成以上,他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得到照顾。尤其是农村老师还有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老师们积极投入教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变漂亮了,师生的精神面貌变好了,沂源教育部门的工作作风也有了大大转变:一切为了学生。

据李振华观察,现在沂源特别抓领导班子建设。“比如现任白局长,办公室里根本找不到他。因为他整天深入基层,下了很大力气,忙得不可开交。才干了一两年,头发白得比早先快多了,因为他想的全是教育。”李振华说,“沂源能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教育本身应该是做出了很大贡献。”

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景象,李振华直言,那时沂源县城还赶不上南方的一个农村。可转眼间,这里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人民安康幸福。能够见证沂蒙老区的巨大变迁,他比谁都高兴。

太阳下最美好的工作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振华的眼睛虽然看不清了,但看未来的方向却更清晰了,“支援老区教育、教书育人,我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记者了解到,在沂源从教期间,李振华教了一万多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成为了人民教师。

“当年上学的时候,学生们提出口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时他们就很羡慕当老师,所以毕业后都愿意当老师。”李振华回忆,正因如此,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学生们在教书育人各个方面都很努力。“教学的时候刻苦钻研教材,教学之余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有的甚至去资助贫困学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李振华举例,比如赵兴云,她现在是临沂大学教授。她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很深入,如今已经是山东省自然地理学优秀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再比如另一个学生王书奇,他现在是沂源县东高庄小学校长,不仅资助特殊家庭的孩子,还用生命去抢救休克学生,今年教师节被评上了“齐鲁最美教师”。

“我的学生们精神面貌都非常振奋,他们都在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看了非常高兴。”李振华回忆,他这辈子有很多转行的机会,但都没有接过“橄榄枝”。因为在他看来,教师才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工作。“只要把学生培养好,他们将来就能回报社会,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热爱,我在退休25年后仍坚守在教育事业上。”

“我现在主要以激励老师和学生为主,遇到特殊情况还会继续扶持。”退休以后,李振华开设了道德讲堂、孝德讲堂,设立热线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作为一名老党员,李振华正抓紧时间做这些事情,他要报答党的恩情,报答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