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考上进士又如何? 照样要等三五七年“守选期”, 不想等还得继续考

对于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唯一一条康庄大道,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科举的人生那跟条咸鱼有什么差别!至于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考科举,那理由可就太多了:从个人角度来讲,或是为了名、或是为了利;从社会方面来看,时人讲究士农工商,想要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入士是唯一的捷径。年年都有无数的士子争先门后地参加科举,有些孙子都已经出生的老人家仍然奋斗在科举第一线,就盼着有一天能够成为天子门生,改换门庭。但是,问题来了,难道考中进士就一定能当官吗?历史告诉我们:并不能。

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古代官员的选拔和数量都是有规定的,不可能说今天有一批新进士上来就给立一批新的官职;所以,哪怕是考中了进士,甚至是高中状元,也不太可能说立刻就能够授职,一般情况都得等个三年五年,等到有空位出来了,就可以让新科进士补上了,如果没有空位的话,那不好意思了,只能请您等着了,而等待的这一段时间就叫做“守选期”。

当然了,守选期间,朝廷可是不发工资,也不包吃住的,如果想要在京都过完守选期,那么衣食住行,都得自己解决。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呢就是直接找个高门贵女结亲,至少能减少三十年的奋斗时间。这可不是开玩笑啊,虽然宋代才是最流行榜下抓婿的朝代,但唐朝其实也不遑多让。不是什么大家贵族中出来的士子,要想在长安这个“人手一个贵族”的城市里站稳脚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给自己找一门好亲事;而作为长安原住民,官员需要与新科进士们“沟通”,以最快掌握朝堂上未来的有生力量,商户们需要借进士的名头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横看竖看,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一箭多雕”的事。

第二种听起来就比较无赖了,基本上就是继续写诗、写小说,赚点“稿费”的同时打响自己的名声,万一就被朝廷的人注意到了呢。不过这是一种低风险、低回报的方式,毕竟唐朝最不缺的就是诗人,你去朱雀大街上遛上一圈,十个人里有九个人会吟诗作对;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社交平台,你就算写出了一本绝世传奇小说,也很难让人知道,所以如果没有李白、杜甫那种能力的话,还是得慎重。

最后一种就是继续考试,若是能考上“博学鸿词科”或者“书判拔萃科”的话,就能够立刻授官,早日实现大官梦。

其实,以上我们提到的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唐朝中后期,唐朝初期天下初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在当时只要能通过科举,且能力出众,就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被授官,可到了中后期,官场趋于饱满,所以,守选期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