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学开始,一个人就不存在真正的“轻松”了。国内学生的内卷很明显,特别是到了中学时期,有了中考、高考的压力,以前散漫的学生也知道主动学习了。
可是,成绩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但不知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好像总是强调个人努力的作用,却很少愿意提及客观条件。
学校里常常挂着这句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事实上原话还有一句,“这一分灵感甚至比汗水更为重要”。但是许多家长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
女儿读高中我才意识到:天赋的差距真实存在,学霸的满分跟你不同
有位家长的女儿在读高一,以往的学习阶段,她对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女儿也非常懂事,初中时经常学习到深夜。跟其他青春期的同学不同,她从不因为任何事情分心。
中考以后她顺利进入一所还不错的高中,家长本以为将来肯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可是读高中才一个多月,她就感受到了很大落差。
家长无奈地感慨着:女儿读高中了我才明白,天赋上的差距很难弥补,不如别人聪明这是事实;人家考满分跟你不一样,你是竭尽全力才勉强拿到满分,而真的学霸是因为试卷只有这么些题。
在小考中,女儿的化学成绩只有70多,听说原来初中班里那位第一名选手,依然能考100分。原本“差不多”的两个人,进入高一后就拉开这么明显的距离。
等到高三参加高考时,结果可想而知。关键是女生平时也没有松懈,还是像以往那样勤奋,但学习上感受到的困难明显增多,心态也不好了。
学生表示自己光是做到“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已经很难。有的问题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进入下个环节。为啥那位学霸依旧能轻松地理解呢?
为什么对于很多家长,承认天赋的差别会很难?
这位家长的经历其实很多人都有共同的体会,事实上“聪明指数”本来就各有不同,就连小学时期都能明显看出来。但是不少父母是直到学生读高中才意识到参差。
甚至有部分家长,始终都不愿承认天赋的差别,学生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期望,便会一贯地认为是“还不够勤奋”。为什么这类家长承认先天条件的差别会这么难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家长上学的时代,内卷没那么严重,通过努力确实可以明显看到效果。比如,班里五十人,其中一半是无所谓的状态。
剩下的二十几人,只要真的肯比别人卖力,在大家贪玩时抓紧时间学习;考试中很快就能看到名次上升。这给家长造成一种错觉,却没有了解当代学生的竞争多激烈。
你学习到晚上11点,其他同学也学到这个时间,可是考虑到上课,你总不可能整宿不睡。再勤奋也是有极限的,大家都在前进,互相之间就几乎等于“静止”。
其次,一些家长本身是理解这种差距的,但是他们嘴上却不愿意承认。在我们的培养思维中,很喜欢用“善意的谎言”,认为这样才能激励学生。
如果告诉子女“你不如学霸聪明,再努力也不能超越对方”,他们会担心学生直接放弃。这样的教导方式看起来是为学生好,实际上是“短视”。
因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考大学之前要坚持十几年,进入高校以后也不是绝对的轻松。如果一直靠“打鸡血”,学生自己早晚也会意识到不对劲。家长的态度反而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天赋普通的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和提升学习方法
学生之间在天赋方面的差异其实很寻常,这一点既没有必要刻意逃避,也不用悲观。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努力,这才是普通同学该有的心态。
盲目努力、只比学习时间,在高中阶段已经很难显出优势。普通学生更需要适时停下来,学会思考和改进学习方法,比如做习题没解出来时,对照答案的过程,需要考虑自己的思路在哪一步欠缺。
再比如背诵课文、单词,要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联想方式,这样才能记得更牢固。高中知识点本来就很密集,找到规律显得非常重要。
【话题】你是如何接受这种差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