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继沸沸扬扬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后,关于教材的话题又一个接一个地冲上热搜,而且还都是因为被小学生指出了错误。
先是成都两名四年级学生推翻了数学教材中一道题目的标准答案,并演示证明,用一套小学生常用的三角尺能够画出165°的角;紧接着,杭州又有小学生指出了数学课本里的错误:小敏买6本,共花了12元,小亮买8本,共花了20元,同样的练习本,为什么单价不一样?
目前,成都和杭州两地的小学生已将自己的发现反馈给了相对应的教材编辑部。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然而,在为他们点赞,对他们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欣赏的同时,教材出版方有没有感到一丝丝愧疚、是否还保有严谨不苟的专业态度?
因为,像这样被学生指出来的教材错误实在太多了。曾经,上海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发现美术教材中,名为《树叶》的配图不是树叶而是古生物“海百合”;同样是上海,一名初中生发现,《中国历史地图册》中两枚古钱币标注错误:“宣和通宝”实为宋徽宗时期所造,而非标注的“北魏孝文帝时期”;沈阳一名初一学生发现,标注为“Bee”的配图并非蜜蜂,而是食蚜蝇……
看着这些被学生指出、被专家证实确实错了的错误,人们不禁要问:从编辑到审核再到出版,这些教材是如何通关付梓刊印的?为什么学生能发现的错误,相关编校专家却发现不了?
当然了,教材编辑也不是万能的,受知识面、专业领域等所限,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盲点,也难免会有疏忽大意之时,这也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能知错就改、查缺补漏,杜绝再次出错。但从上述事实,人们却并没看出教材出版方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从中汲取教训、知错纠错改错的诚意。因为,直至目前,靠学生找错的事情还处于现在进行时。
可见,教材错的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目或一个知识点,更是出版方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原则。如果教材出版每个环节的相关人员都像这些学生一样,心怀敬畏的同时,多一份探索质疑,多一丝专业严谨,或许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错上热搜。
不可否认,每次出现这样的事情,教材出版方都会及时删改被指出的错误,行动可谓迅速,认错态度可谓恳切。但是,教材出版方别忘了,问题远不是一删就能了之的,删改也远非教材编辑出版的终点。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刘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