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第25届“新概念”征文倒计时, 回望这一文学事件带来的一切

1998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发起、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为无数文学青年带来了一道曙光。这里走出了第一届一等奖获得者韩寒,第三、四届一等奖获得者郭敬明,第三届一等奖获得者张悦然,以及周嘉宁、颜歌、张怡微等一大批青年作家。作为中国的“语文奥林匹克”,即将走过25个年头的新概念依然在发光。

11月5日,在“新闻晨报·周到”杯第25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征文倒计前一周之际,《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新书分享会在思南读书会举行。大赛评委倪文尖、青年作家吴越以及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副社长陈苏来到思南,与广大读者一起聊聊青春和文学,以及年轻作者如何追逐他们的文学梦。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中国福利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宋钟蓓,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特别致辞。

新书分享会影响至今的文学事件

原《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曾回忆,1998年,社会上开始对中学的语文教育,包括应试作文提出批评意见。当时《萌芽》几个编辑的孩子都在上小学、中学,他们给孩子辅导作文,越辅导作文成绩越差。从他们的约稿情况来看,当时中学的作文教育有的至少是不符合文学写作的要求的,于是就有编辑提出,能不能发起一个作文比赛,让青少年学生写出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写出他们真心想写的文章。这就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由来。

“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事件。”倪文尖认为它构成了最近二十多年语文改革的外在动力,带来了“新思维”和“真体验”的冲击,“事实上,它对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冲击是非常深刻的。当时中学语文教育在内容上形成了应试技术化语文,这在作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今天中国有的地方有所改变,有的地方依然延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概念作文大赛到今天仍然还有价值。”

中国有很多事件,有的像刮了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但新概念作文大赛“活”了下来。倪文尖表示,它成为时代转型的某种表征,也成为了人们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年轻人的重要窗口。

吴越也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如今她在《收获》做文学编辑,每次来上班都要经过一楼的作协大厅。她想起当年这里的召集大会,她旁边是郭敬明,后面是张悦然,前面是第一届、第二届的获奖者,大家从天南海北聚集此地,兴奋不已。

“新概念办了24年,大家就像打了一场仗,共同经历了一些事,这些事对于所有十几岁的人来说,都特别重要。因为这是你独立自主地去把握、争取自己的命运。”吴越非常鼓励未来的年轻人也来参加这个大赛,“它对你来说可能是一座堡垒,你专注穿越它。不管最后能不能穿越,等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曾经历过这样一场仗。”

“开头”之后,拔地生长出来

倪文尖特别提到,当新概念表达成为了一种潮流,又可能随之出现新的概念化写作。“只要是考试或者竞赛,都有一以贯之的传统,都有规律和技巧可循。青春期的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我们都是过来人,谁没有过?但一旦成为风潮,它就有问题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在这些年里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

在他看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和新概念作文大赛要进行的创作表达其实是两件事。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的是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文通字顺,实现实用性功能,同时也能表达自我。从命题和阅卷方式而言,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方式不可复制,成本极高。“我们不能以新概念来看中学作文,也不能以中学作文的标准来看新概念。中国人口基数大,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学是最便于呈现人类创造性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概念作文大赛还是会有源头活水不断涌现。我期待的是它和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更良性一些。”

“很多新概念作者早早被戴上了青春文学的标签,这也需要他们自我消化,自我挣扎。你可能早早成为了一名作家,各方面都会把你往一个方向塑造,你要特别强大,才能拔地生长出来。”吴越回想起自己和张悦然的一次对话,那阵子张悦然刚写完了《茧》,“她觉得从新概念出来的人,将来不一定就成为作家,因为创造力也可以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发挥。新概念是一个开头,后面继续写要怎么写,可能一边要抛下新概念带来的光环,另一方面要坦然面对自我,进入文学深邃的那一面。”

留下青春文学的模样

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编选成册已是一个传统。当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发行了60多万套,还有许多学生来信说:“没想到作文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没想到文学这么有意思”。

《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书影《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从“网易LOFTER杯”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初赛和复赛作品中遴选佳作,合集出版。全书将初赛作品分为《太阳的比喻》《平均律一十二》《燎原》《皑皑》四辑;24届大赛的复赛题目聚焦“时间”和“世界难题”,也精选了部分篇目特设一辑。

“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读到了不少青年作者闪光的哲思,创新的表达,那份属于青春的独特体验。当然行文中也有一些青涩的地方,一些模仿的痕迹,这些都是青春文学的模样。”陈苏说,“我觉得现在的青年作者是很幸福的,他们的阅读完全跟世界同步,我们能看到他们非常宽阔的视野。他们一点不缺蓬勃的想象,还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唯一欠缺的,还是对于生活更深度的关注,或者说更独特的思考。”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表示:“我们深感欣慰,还有那么多年轻的写作爱好者,钟情于这样一个十分纯情的大赛。还有那么多机构出于现实的责任和未来的期待,持续热情地与上海市作协一起,来共同举办这样一个实为公益的大赛。”他祝愿,新概念这一诞生于上海的文学品牌能够长久地放射光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