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深大博士后被双非高校院长拒收简历? 博士毕业出路何在?

近日,知乎有这样一个话题:

一海外博士提问到,最近在某人才群看到,有深大博士后找教职投简历到某双非高校,不过被该校某院长告知:“我们不要深大的博后”。提问者看到这个消息后有点迟疑,不知道各位深大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看法?

经过整理,网友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深大近些年科研实力攀升惹人关注,对于博士后的福利待遇也较有竞争力,但出站要求也比较严格。

参照《深圳大学博士后培养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博士后年薪32-35万。按深圳市政府有关规定,对出站后留/来深工作者给予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省市对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8万元的生活补助,总额不超过36万元

应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士后职位,符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条件的应聘人员可以额外申请深圳市政府160万–300万的免税补贴(参照深圳市人社局认定标准)。

图源: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

从以上部分条件就可以看出福利待遇确实不低,这也不免有更多985、211高校或海归的博士竞争上岗,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氛围下,对博士后出站也是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从本质上来说,双非高校申请各大高校的职教岗位,还是会多少受到歧视,甚至没有面试机会。

博士后出站的年龄因素,可能也是竞争高校职教的短板之一。

有网友吐槽,自己国内读博后35岁出站,求职的一个省属双非,要求拿到国基面上才能留下来,不然六年非升即走。他在博后期间拿了青基,现在却又过了年龄,被求职这所双非拒之门外。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博士也有“35岁危机”,是因为国内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给他设了这个坎。三十五岁是我国各种青年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

越好的高校越倾向于“非升即走”,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年博士在高校拿了青基可以算是本校的业绩,“非升即走”虽然让青年博士流动性变大了,但是对高校国家级项目数量贡献可不小。

现如今博士、博士后找不到满意教职太常见了。

现在博士毕业部分人接近副教授的水平,但高校教师岗位就那么多,未来竞争只会越来越难。学界是全球化竞争,并非只有和我们同辈的人。研究越做越觉得比你平台高,天赋也高的人太多了。

图源:知乎

博士毕业,未来的路还能怎么选?

通过“双非高校院长拒收深大博士后简历”这件事值得我们思考,博士毕业到底该选怎样一条路呢?一般博士的就业大致分为高校任教(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博后,学术编辑等。

图源:青塔人才

1. 高校任教:往往取决于博士毕业的院校和所发文章数量、质量,这两点因素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年薪、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等待遇问题。

2.科研机构:我们国家比较正规和先进的科研机构都是国家领导的。博士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这些机构,比如社科院等。当然我们其实还是很少跟这些人有交集的,但是做研究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3.博士后:也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质量,一般博士后流动站的薪资待遇5000-8000一个月不等,年薪7万左右。

4. 企业:不同地区、性质的企业给出的福利待遇不尽相同。一般博士应届生的月薪平均 14000 到 18000,私企或外企可能给到20000,算上年终奖和绩效,年薪20万+。

5.从政:从政分为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和考选调生,从政的薪资待遇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是看你所在的工作岗位,一般而言薪资待遇5000-15000不等。

出路那么多,到底该怎么选?曾有过来人总结了博士毕业后的一些可参考要素:

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参加项目水平=工作基础

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领悟能力+对本领域的了解=创新能力

工作基础+创新能力+一些运气=国家基金

国家基金=课题组的经费+你的职业发展

考虑完自己情况,还需要结合大环境去选择。目前博士就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水平高的博士,一流学校毕业,有对口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有海外留学经历,收入依然会很高;但水平低的博士,二三流学校毕业,身上只有一份纸上谈兵的论文和一张学位证,那么你的收入可能会不尽如人意,生活也会很拮据。

总的来说,如何选择一条博士毕业的出路,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再仔细斟酌。再者,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千万不要折磨自己死磕到底,学历本该是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底气,而不是束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