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981年, 老师寄一半工资给学生买双鞋, 26年后学生送老师一套房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位名师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而在内蒙古有着这样一对师生,老师无私奉献,学生知恩图报。

1981年内蒙古教师张秀荣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双鞋子的钱,竟然会在未来换来一套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师和学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特殊的礼物

2006年春节,陈志德正在初中同学群内给同学们拜年,群内大家都在感叹岁月如梭,原本青春的少年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人生。

这时候班长也适时地提出,举办一场线下同学聚会,同学们见上一面。

大家也都在讨论时间地点,这时候有人问道:

“有谁知道张老师住在哪里嘛?要不然我们一起去接她?给她一个惊喜?”

有人回答道:

“张老师住的地方一直没有变,我们可以一起去接她啊!这个主意不错!”

不同于其他人的惊喜,陈志德的心忽然被揪住了,他忍不住询问:

“张老师还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嘛?”

群里有人回应说:

“老陈,你怎么了?当年你又不是没少去张老师家,按道理来说你应该最熟的啊!怎么忘记了?”

面对同学的调侃,陈志德没有回应,只是眼泪不禁湿润了眼眶,张老师的家他怎么会忘记?

张老师对他的恩情比天还要大,说句不夸张的,要是当年没有张老师的坚持,可能就不会有他陈志德的今天。

张老师的家,他记得很清楚,当年去的时候就感觉到小,50平米的房子里堆满了杂物,虽然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可还是略显狭小。

按道理来说,张老师夫妻两个都是正式的职工,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不少,可怎么会连房子都没有换呢?

后来陈志德想到了张老师的性格,也释然了,是啊!以张老师的性格,她是最见不得他人苦的,可能她都把积蓄用来帮助像他一样的穷学生了吧。

想到这里,陈志德在心中暗暗地下定了一个决心,他要趁着这次同学聚会给张老师一个礼物,用来回报她当年的恩情!

同时陈志德也在后悔,后悔自己跟老师的联系实在太少了,竟然对老师的境况一无所知。

在他思索结束后,群里众人也结束了讨论,各自去陪伴家人过春节了,同时也定下了同学聚会的时间地点。

陈志德见同学们都讨论完毕后,也翻找通讯录,找到了通讯录里面备注张老师的电话,很快电话接通,电话那头的声音已经略显老态。

“您好,您找谁?”

听到张老师熟悉又亲切的话语后,陈志德鼻头一酸差点哭了出来,他强忍哽咽,笑着对张老师说:

“老师,是我!陈志德!这不是过年了嘛,给老师您拜个年!”

电话那头,张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这个学生,她的语气也变得激动了起来:

“陈志德啊!好多年了啊!你最近怎么样啊?身体还好吧?孩子多大了,多少年了也不说回来看看,现在在哪里工作啊?还顺利嘛?”

张老师关怀的话语就和以前一样,像母亲一般亲切,这使得陈志德又差点哭了出来。

他对张老师说了一些自己的现状,还说自己过得挺好的,多亏了张老师当年对他的鼓励和培养,也说了过完年同学们举办同学聚会的消息。

而张老师在电话那头的笑声也一直没断过,电话结束后,陈志德也长长地舒了口气,好像下定了什么决心,又好像了却了什么心事一般。

而陈志德到底要给张老师什么礼物呢?这里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

其实最让人关心的还是张老师与陈志德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情谊,才会使得师生多年未见面,陈志德对张老师依旧保持着感激。

家境贫寒的陈志德

陈志德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一处小山村,在他记事起,家里唯一的形容词就是贫穷。

他们家一共十口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常年卧病在床,陈志德上面还有个哥哥,与父母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在他下面还有四个妹妹。

后来十口之家变成了八口之家,幼小的陈志德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会在爷爷奶奶去世后一直说着:

“死了好,死了好,死了就不用挨饿了。”说完之后痛哭流涕。

后来陈志德明白了,贫穷伴随的形容词就是饥饿,这种饥饿不止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因为他经常会在同龄的孩子口中听到上学两个字,虽然他不明白上学是什么,但是潜意识中,他清楚,自己需要上学!

当他第一次把想法跟父亲说后,父亲沉默了很久,抽了两袋旱烟后,他把陈志德的哥哥也叫了进来,要他们兄弟俩抓阄,谁抓中了谁去上学。

之所以没有叫几个女孩进来,不是陈志德父亲重男轻女,而是他们家只能供起一个孩子上学。

因为陈母常年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而男孩又是家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所以两兄弟也不能一起上学,只能选其中一人去上学。

面对父亲的选择,陈志德的哥哥选择了放弃,他说自己不如弟弟聪明,而且年纪也不小了,过两年就能出去打工了,弟弟还小,陈志德就这样背负着家庭的期盼去了学校。

陈志德年纪小,但也隐约明白自己上学的资格来得有多么不容易,如果不上好学,他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为他放弃上学的哥哥,也对不住四个连参与上学竞争都没有的妹妹。

在小学的时候,陈志德学习就一直稳占鳌头,从没有低于过前三,小学毕业后他也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川县县里的重点初中,而张老师就是他初中三年的班主任。

张老师原名张秀荣,1978年,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秀荣,在别的地方工作了几年后,被调到了武川县初中部教学,同时带初三毕业班。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张秀荣很不习惯,因为这里跟她想象的差别实在太大,很多学生为了上学都要走上几里的山路,而学生家长那充满期盼的眼神,也让她感觉到不自在。

她清楚,这些学生家长都是农民,他们清楚知识改变命运,但自卑又使他们不自觉地畏惧读书人。

在教学的多年时间,她最常听见的话是:

“张老师,你多费心,娃不听话,你就打!当自己家娃打!”

当自己家娃打,这是他们能想到,也是能给予最好的期盼,因为这些家长相信,老师一旦把娃当成自己的,就会把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张老师当然不会真的动手打孩子,但是她也不忍心辜负这些人的期盼。

为此她经常无偿地为这些孩子补习功课,只要孩子们想学,不管再累她都愿意教!

而那时候,教师资源紧缺,张老师也不止带一个年级,不止教一门课程,经常一天的课程教完,她已经累得直不起腰、嗓子也哑了。

可她依旧在为孩子们补习,也正是她的这种精神,才使得她的学生们在毕业多年后回想起这位老师的时候,依旧充满着尊敬。

而张老师和陈志德的缘分也在那时开始,在带陈志德这个班级的时候,张老师就对陈志德很是在意。

因为她了解过陈志德的家庭环境,他家是离学校最远的,但永远是最早来到学校的学生。

学习劲头也是学生中最足的那一位,可陈志德却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卑。

也许是因为在学生当中,他穿的是最破烂的一位,也或者是家庭原因,张老师经常会发现,陈志德每天来学校的时候都会装几个馒头,中午放学和晚上放学,也不跟同学们交流、一起吃饭。

张老师针对这点给陈志德进行过多次开导,后来陈志德的性格也逐渐开朗了起来。

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每天一早就到的陈志德,竟然没来学校了!家访后,张老师才清楚,陈志德的母亲病加重了,卧床不起,他们家必须要有人回来填补这个劳动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况,张老师耐心地开导陈志德的父亲,对他讲陈志德的学习成绩有多好,只有上学才能有出息,一连三天才让陈志德的父亲同意陈志德继续上学。

那一双鞋子

重新回到学校后的陈志德,也比以前更珍惜学习的机会,在中考中他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

可在陈志德的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意外又再次发生,因为常年的压力,陈志德的父亲累垮了身体。

这一次陈志德真的起了休学的念头,张老师在听闻这个消息后,赶忙找到了陈志德对他进行安抚。

也许家庭上,张老师无法给陈志德过多的帮助,但是在学习上,张老师始终是那么温柔,她用自己的温柔,帮助陈志德走出了焦虑。

在张老师的帮助下,1981年,陈志德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陈志德就找到了张老师报喜。

而在离别之后,张老师给陈志德写了一封信,寄到了他的学校,信中满满的关怀之意,同时她又在信中放入了20元钱。

要知道那个时候,张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也才只有三十几块,这二十块已经是她半个月的收入了。

而她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希望陈志德可以买一双新鞋子,她早早就注意到了,陈志德的鞋子从初中毕业的时候就一直穿,已经穿了好几年了。

不仅鞋边已经开胶,而且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鞋子已经有些小了,顶的陈志德走路都不自然,她心疼这个倔强且懂事的孩子。

而陈志德在收到二十块钱的时候也泪流满面,在拒绝无果后,他花了五元给自己买了一双合脚的新鞋子,又将15块钱送了回去,可张老师拒绝了。

她鼓励陈志德到了新环境要照顾好自己,要是想家了就来她这,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多交朋友。

上大学后,陈志德开始了勤工俭学,很少再问家里要钱了,后来他不仅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成为了第一个博士生。

在博士毕业后,陈志德也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时候的陈志德已经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慕然回首,已经物是人非,妹妹们已经早早嫁人,哥哥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而维系着一个大家庭的纽带的父母也都去世了,父亲在陈志德上大学期间就离世,而母亲在他参加工作后不久也离世了,至此陈志德就很少回来。

当然也是因为他特殊的工作需要,种种原因下,陈志德和张老师也很久没见了。

而这一次陈志德本想着过完春节之后,在同学聚会上借此机会,跟张老师好好叙叙旧,可不想突然的工作安排,让他错过了这次同学聚会。

非常不好意思的陈志德,还主动打电话对张老师赔礼,并表示等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忙完,一定会去找张老师跟他好好见一面的。

而在那之后,陈志德就托人买了一套精装修的房子。

2007年,26年后,当他见到张老师的时候,就将房产证和钥匙给了张老师,并让张老师搬去那里居住。

除此之外,陈志德还给了张老师十万元现金。

对于学生给予的物质帮助,张老师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架不住陈志德的苦苦哀求,最终还是住了进去。

正如陈志德所说,如果当初没有张老师,可能他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辍学回家务农了,高考也不可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

自己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张老师的帮助,陈志德的行为也应了那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后来陈志德也没有断了和张老师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发展,张老师愈发老迈,陈志德也将张老师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他曾主动找到张老师,请求她跟自己一起居住,由他为张老师养老送终。

可是张老师拒绝了,张老师表示自己现在还能照顾自己,已经承受陈志德很多帮助了,不能再麻烦他了。

陈志德知道张老师性子倔,也没有过多地说什么,但是每当逢年过节时,他都会给张老师带去很多礼品。

师生两人的故事,一个赠鞋,一个送房,更是成为了当地的一桩美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