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每个人的出身、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同的,人和人的起点本身就是不同的,那么为了更好的生活,在求学这条道路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想要争得第一,有何不值得认同的呢?不管怎样,任何一种追求更美好人生的奋斗都值得被尊重。
古有《范进中举》,故事内容人人皆知,可能我们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范进只是个喜剧或悲剧的人物形象,可是成年后我们再来看范进一生的经历,不由得感叹他是一个励志人物,范进中举之后,即使遭遇家庭变故,依然保持着一颗上进求学之心。最终再中进士,成为京官,政绩显著,官拜四品。
今有网络热词“小镇做题家”,是部分网友自嘲的称呼。它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现如今,大家对于这二者代表的群体,更多的是嘲讽与评判,却看不到他们身上最大的优点——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
一说起中举,就不得不提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选士制度。科举制产生的前期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形成了社会热爱学习的风气。但宋朝以后各朝重视科举却忽视兴学,导致学校称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弊端显露无遗。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除,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所有的事物要辩证的看待,有利也有弊。一说起做题,就不得不提起高考。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高考,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所以高考可以说是最公平的制度之一。
我们跳出固有的背景,来看范进,一生锲而不舍,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意街坊邻里的冷嘲热讽,不轻言放弃,上天垂怜努力之人,最终,范进中举,继而又中进士,最后官拜四品成为人生赢家。能一直留在朝堂为官,也说明他能力出众。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值得尊重。和范进相比,有多少人能做到在看不到希望时,依然坚持做一件事情十年二十年?每个努力拼搏的普通人,都不应该被鄙视和嘲笑。在现代,“小镇做题家”也是如此,张桂梅交长被指“填鸭式”教育华坪女高的孩子们时曾说:“她们和城里的孩子不能比,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来。”去年,一篇博士的论文致谢打动了许多人:“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篇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每一个奋斗不息的学子背后,都是昼夜不息的逆风奔跑。
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任何一种积极向上的努力。
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努力改变出身。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