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这两天心情不错,说自己已经走出了“阴影”,如果可能的话,下月将去外地参加一次业务培训。问我这里这个暑假有没有什么样的培训。我连忙打断他的话,我正在忙我的事,别提什么培训的事。
每天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安排去完成任务,努力地“做好自己”,心情不再焦虑,也不觉得空虚,更对下一目标充满期待。因此,在这种心境下,非常不愿意被某些杂事所搅扰,哪怕是所谓的正规的美其名曰的“培训”,我都是极其排斥的。
再次感谢这个看来“有惊无险”的非常时期,它给人以闲暇,却不用被召集到一起去参加“名家”讲座,以利于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如此说来,并非是自己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不需要继续“充电”,而实在是对那些所谓的“大咖”难以恭维。每当参加这样的“专家”讲座,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头几句还能听进去,但随着时间推移,两耳便开始充塞着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实则一点儿也不接地气、缺乏操作性的“水货”,甚至出现了逻辑不通遣词造句都那么别扭的混乱用语。
记得某一年暑期,参加由单位组织的讲座,被邀请的某“名家”是位年轻干练的女性,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透露出知识涵养,都非常像那么回事。渐渐地,开始顺着讲座中穿插的PPT上文字读念起来,一点儿发挥的特色都没有,PPT上的内容,在网上一搜一大堆,大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常规知识,所以现在听起来味同嚼蜡,一点新鲜的感觉都没有。但只能忍耐着,好不容易坚持着听完,最后在她“谢谢聆听”的结束语后,还和所有与会者跟风似的鼓起了掌。
其实也能理解“谢谢聆听”之类的文字,是“名家”感谢听众前来捧场的意思。
可我总觉得这是好怪的一个结尾。
聆听是一个汉语词语,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语出汉杨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於斯矣。”,
聆,字从耳从令,令亦声。“令”意为“吩咐”。“耳”与“令”联合起来表示“倾听吩咐”,本义是集中精力,认真的听、虔诚的听。
因此,“聆听”常用作敬辞,其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是由听讲者使用的。表达对讲话者的尊敬,表示自己在洗耳恭听尊贵客人或长辈的教诲。
如果是演讲者主动使用,即便讲话者是长者、是尊者,也不宜自己用“感谢聆听”,变得“自抬轿子”,不符合讲究谦虚美德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演讲者甚至并不是听讲者的上级或长辈,那就更不应该了。
演讲的最后说上一句:“谢谢聆听”,是误把敬辞当谦辞了,给人的感觉会有点“大言不惭”,把自己放在长者、尊者的位置,太把自己的话当回事了,将演讲当成是对别人的教诲,是值得你们听众认真听取的。
“谢谢聆听”等于“谢谢大家洗耳恭听我的演讲。
类似的还有,“谢谢你拜读我的大作。”
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小题大做,不屑于我这样的“吹毛求疵”,把不算事的事放大了。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文字的揣度上,一定要严谨,甚至要苛刻些。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文字这个载体,使用文字的正确或谬误,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明白道理的准确或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