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行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赋予一流大学新的方位和使命,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自强,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奋斗姿态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高瞻远瞩、举旗定向、气势磅礴,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党的二十大赋予一流大学新的方位和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大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目标方向、战略地位和使命任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流大学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独立成章,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在一起,系统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所要承担的使命、发挥的作用的期待和要求。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凸显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流大学的施展空间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系统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这些均为一流大学施展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一流大学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流大学的文化使命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更加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夯实强大文化底蕴。一流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义不容辞的践行者,也是文明交流与互鉴坚定有力的推动者。面对人类对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呼唤,中国的一流大学应发挥独特优势,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自信自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指引和力量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精神伟力、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20余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余次给高教领域师生回信,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对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新的期许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了一流大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和使命责任,明确了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标和路线图,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提供科学指引。
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充足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与时代同行的高等教育亦产生了格局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高校在人才、创新、科技、文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力,实现了与国家战略的更精准对接、更有力支撑。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的国家高端智库,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集聚在高校。可以预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必将展现更广阔的前景、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高等教育的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党的领导下,结合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探索适应国家和时代需要的一流大学建设模式。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国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系统谋划,着力破解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加大重点建设改革力度,鼓励引导支持高校差别化、多元化发展,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正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经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展现出中国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进一步阐释和部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推进方式,必将更加坚定我们走深走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和方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是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主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奋斗姿态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高等教育应有的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围绕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高质量推进党建工作,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要牢固树立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盘棋”的理念,深入推进学校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各项事业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党建优势转化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提高自主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是孕育人才、汇聚人才、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场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追求优秀卓越目标,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坚持“五育”并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突出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引育并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一流大学建设上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坚持量质并进,深化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着力破除“五唯”痼疾,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着力构建结构合理、梯次递进、全程激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努力打造国之重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立足国家之所想、国家之所急、国家之所需,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四个面向”的道路上协同攻关、团结奋斗,增强“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卡点瓶颈问题,奋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聚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等,深化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学理阐释,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科研工作者将学术旨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科学研究向“指向型”发展,科研模式向“团队型”发展,科研管理向“组织型”发展,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有效提升承担重大项目和产出重大成果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
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教育之中,自觉肩负起服务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重要责任。通过围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高校自主培养优势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阐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研究起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构筑先进文化高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动融入全球文化格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当好文明交流的使者,架设文明互鉴的桥梁,传承传播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牢文化基础、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赵橙涔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