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77年恢复高考, 大学生涌向街头感谢, 打出罕见横幅: 小平您好

毛主席曾说过,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方面,小平同志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幽默令人敬佩,正所谓不说则已,一说惊人。

尤其是到了老年,他历经艰苦岁月的千锤百炼,早已经成为一位睿智大度、开朗坦率的领导人。

对此,邓林深有感触,他说:“父亲老了,这才和子女的话多一点,平时在家,他向来不说废话,他沉默寡言,一表态就是决断。”

鲜为人知的南昌岁月

6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来到南昌生活,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他居住的这所公寓是当年专门为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建造的,后来留给了校长居住,这位校长后来晋升了少将,所以大家便把这里叫做“将军楼”。

有位文人说过:“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交响曲,和家人一起过着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

也许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对于邓小平来说,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在拖拉机制造厂的工资并不高,一般工人月工资28元,大专毕业也只有30元。

有一天,一个孩子买回来了一碗豆腐,一不小心把豆腐瓶子打碎了,父亲上去就是一巴掌。

邓小平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故事,笑着对卓琳说:“这个父亲也太凶了。”嘴上说着,但邓小平还是十分担心孩子们的成长。

1970年元旦,是邓小平来到将军楼的第70天,秘书告诉他,工资换了模式,现在大家的工资都调整了。

他和卓琳开始控制孩子们的生活费,规定每个月的伙食费25元,抽烟零用钱10元,剩下的三个老人的开支,合计100元,再加上两个孩子的大学生活费,基本上就花完了。

作为父亲,邓小平带头节衣缩食,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始。

等到院子里的梧桐树叶开始大片大片地落下时,迎来了第一个冬天。南昌和北京相隔千里,这里的寒风似乎要和北京比个高下。

在中南海时,有暖气有热水,到了冬天可以舒服地洗个澡,但是在将军楼,冬天要洗澡,必须全家“总动员”。卓琳去接水,奶奶烧热水,然后邓小平再一桶桶地拎到卫生间去。

卓琳还特地嘱咐:“老爷子,记得用热水,年纪不饶人啊。”但邓小平一直让卓琳用热水,自己却不用热水。

他对孩子们开玩笑说:“我这叫以冷制冷,我冬天洗冷水澡就不怕冷,而且可以预防感冒不生病。”孩子们不敢试,只有男孩子才会“响应号召”。

邓小平65岁了,几十年如一日,只需要莫大的勇气。江西省委书记黄知真得知后来看望他,让他去招待所洗热水澡,邓小平拒绝了,他说:“只有精神上不畏严寒的人,才能战胜严寒。”这句话让黄知真感慨万千。

为党工作的基本条件就是有健康的身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邓小平虽然用冷水洗澡,我行我素,但他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

此前他有过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第一次是在法国,当时工作很忙,他突然高烧不退,医生把他拉到医院,被诊断是伤寒病。

医生说:“如果再不治,很危险的,肠穿孔都有可能呢。”邓小平积极配合治疗,等到痊愈后,他用法国人那一套说:感谢主啊。

第二次是在甘肃庆阳时,当时西安事变还没有发生。西北地区的冬天极其寒冷,邓小平接连几天高烧不退,医生检查后说还是伤寒病。

可是贫瘠的地区药物极少,甚至连个面包都找不到,吃饭只能吃硬米饭,毛主席得知后,专门让人给他捎来了一些乳罐头,这才让他从死神的魔爪中逃了出来。

两次和死神的抗争,让邓小平养成了健康的好习惯,虽然用冷水洗澡,可他作息有规律,不贪杯,不挑食,晚上那是睡觉,闲下来就打打牌,散散步。

就像江西省委书记劝说的那样,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养好了身体才能继续为人民服务。

1973年,邓小平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毛主席随后还专门接见了邓小平,对他的期望很高。

接受外国记者采访

1980年秋,北京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一辆高级轿车载着一个神秘人物进入了中南海,她就是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

在此之前,她已经采访过很多领导人,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名声,这次邓小平接受她的采访,也是为了看看这位叱咤风云的女记者到底多厉害。

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诺和毛主席当年在陕北的相会可遇不可求。

如今面对这位外国女记者,邓小平早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据说这位意大利女记者向来以刁钻的问题出名,甚至说话泼辣,很多人都招架不住,但邓小平却不以为然。

8月21日开始,邓小平第一次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没想到法拉奇的单刀直入,第一个问题就让大家惊讶不已,法拉奇问:“请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地保留下去。”

其实这个问题特别刁钻,虽然毛主席已经逝世,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邓小平不假思索爽快地说:“当然要永久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永久保留下去。”

法拉奇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她问:“请问毛主席纪念堂在不久后是不是要拆掉?”

她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有很多传言说,不日将拆除毛主席纪念堂,纯粹是个谣言,邓小平摇摇头说:“我不会赞成把它拆掉的,很多人说我们会把它拆掉,我们完全没有这个想法。”

法拉奇虽然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很明显她依然在试探性地寻找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

随后,法拉奇又问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她说:“像您这样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二把手的地位?”

比起来前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更具有个人攻击性,纵观邓小平的革命岁月,他常常是在秘书长的位置,说他是“二把手”其实也有道理,但邓小平却笑着说:“我的岗位并没影响到我的工作,不仅如此,我还会自己退居二线,让年轻人顶上来。”

说到这里,邓小平喝了一口茶淡定地说:“有一点可以告诉你,我这一生问心无愧。”

接连几个问题,让法拉奇甘拜下风,最后她只能草草问了几个关于个人的问题,她说:

“你对自己打几分?”

邓小平毫不回避地说:“我自己嘛,对半开!”这句简单的回答既没有说自己多好,也没有过多说自己的缺点,可以说回答的相当恰当。

十几天后,法拉奇在报纸上发表了和邓小平的谈话内容,各国报纸纷纷转载。

多年以后,当邓小平又回忆到这些细节,他依然问心无愧,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曾到访中国,邓小平回忆说:“当年,法拉奇问了我很多刁钻的问题,我总算是通过了考试。”

邓小平一语双关,他不仅是通过了女记者的考试,更是通过了中国人民的考试啊。

晚年两件事

第一,恢复高考

1977年5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坚定地说:“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敬人才。”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考试,把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大学里,所以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国终于恢复了高考,这句口号,也成为了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面貌之所以发生重大变化,邓小平的一系列政策应居首功。

正所谓喝水不忘挖井人,很多同学都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们打心底里感谢邓小平。

每个家长都告诉孩子们,到了北京如果有幸见到小平同志,一定要问好,当时同学们认定,在国庆周年庆典,邓小平一定会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所以当天广场上堆满了大学生,口号一声比一声响。

当时很多同学写的口号是“邓小平同志您好”,但很多人总觉得这7个字太呆板了,不太亲切,有人索性提出:“那就写四个字。”最后改成了“小平您好。”

一张张鲜艳的纸板,一幅幅醒目的横幅,都是大家对小平同志无限的感谢。

当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走到金水桥头时,同学们突然亮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向着天安门,向着全中国,向着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衷心祝愿和热情赞颂。

同学们的苦心没有白费,邓小平在检阅台上看见了同学们打着的横幅,也情不自禁地不住地向同学们招手致意。敏感的摄影记者将这一场面及时地摄入了镜头,从此,这一镜头传遍了全世界。

第二,绿化祖国,造福人民

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者。

1981年夏天,四川和陕西等地,遭到了历史罕见的洪灾,长江和黄河的特大洪峰,给周边的群众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灾难。

邓小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间,他认真考虑了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一个文件让他感慨良多。

多年来,由于没有一些政策,很多农村地区到处乱砍滥伐,很多树木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洪水袭来酿成了惨剧。

邓小平首席提出全国义务植树,这年9与,邓小平对万里同志说:“中国的林业要想搞上去,那就规定每人每年种多少树,种的多了就奖赏,不履行就惩罚。”

随后,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国务院颁发了专门的文件,凡是中国公民,除了丧失劳动力之外的人,都应该承担植树义务。

一时间,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拉开了序幕,上到城市花园,下到农村校舍,老人们,孩子们,都开始义务种树。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亲自走上西山脚下,和家人一起种树,挖树坑,浇水等等。工作人员担心他的身体,他说:“我不累,我们大家每个人种树3到5棵,必须完工后才能回家。”

邓小平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和珠海等经济特区,临走的时候还想在厦门的山上种树,但因为下雨,这件事被秘书临时取消了。

邓小平说:“下点小雨算什么,上山!”80高龄的邓小平拎着铁锹就上山了,他还脱了衣服,卖力地干了起来。

他开玩笑说:“我的鞋子上沾着南国的泥巴,现在要登上北去的专列了。”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是邓小平对植树活动的要求,在一次植树活动中,他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坚持100年,1000年,一代代干下去。”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邓小平同志亲自种下的树苗,想必应该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了。

临终前的遗愿

时间到了90年代以后,邓小平就很少在公共视野露面了,尤其是1994年以后,由于身体原因,邓小平一直在家养病。

有孩子们和孙子们围绕在周围,也算是享受了天伦之乐,但是没有想到仅仅两年后,邓小平的病情就突然加重。

那是1996年12月12日早上,邓小平起床后感觉到身体不适,他一如往常去办公室看报纸,可是他的腰突然剧烈疼痛,家人马上把他送到了301医院。

医生检查是“帕金森综合征”突然严重了,当天便住进了医院,卓琳也没有想到,邓小平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来。

199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上映了纪录片《邓小平》,由于耳鸣眼花,邓小平问护士:“电视上那是谁啊?”

护士笑着说:“爷爷,那就是您啊。”邓小平从声音中也可以分辨个八九不离十,他想说什么,可一直说不出来。

2月19日晚上,病房里围满了家人,邓小平的生命到最后一刻,弥留之际,邓小平和孩子们交代:“一定要听党的话,做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卓琳扑在病床上喊着:“老爷子!”可是他再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早上,北京的市民在天安门广场一如既往地观看升旗仪式,与此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在观看,突然护卫队喊了一声:降——半——旗!

当全国人听到这个低沉的声音后突然就明白了,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去世了。这一天,成为了全中国人难忘的一天。

邓小平逝世后,卓琳以极其悲痛的心情给党中央写信,说邓小平生前有三个遗愿:

第一,中央不用给他搞繁琐的后事,遗体告别仪式不用搞,灵堂也不用设,骨灰也不用保留,全部撒入大海。第二,遗体可以捐献给医学机构,为国家做最后的贡献。第三,一个愿望:希望香港澳门早日回归。

3月2日,81岁的卓琳带着邓小平的骨灰登上了飞机,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等,怀着悲痛,含着热泪,将邓小平同志的骨灰和缤纷的花瓣一起,缓缓撒向碧波万顷的大海。

女儿邓榕流着泪说:“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美国各界华人、华侨获悉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后,分别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悼念之情,盛赞邓小平的丰功伟绩,称他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心目中的伟人。

多年以来,卓琳一直对儿女嘱咐,或许我也等不到这一天了,如果你们等到香港澳门回归,一定要给爸爸上一炷香,告诉他一声。

1997年7月1日,卓琳等到了这一刻,她给江泽民同志写信,希望可以代替邓小平去香港,看到这光辉的一刻。

那天,卓琳穿着很得体的服装,亲自去了香港,当她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刻,卓琳眼眶湿润,她心里默默地说:“老爷子,你看到了吗?”

从那响亮的国歌声中,人们仿佛又听到了震撼过无数人心灵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崇高的,他的名字将永远烙印在人民心中。

让我们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