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理论

文/马倩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生培养的主阵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做强做优“留学中国”品牌,精准锚定来华留学生兼具中国故事的“受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多措并举赋能来华留学生“听得进”“听得懂”“讲得出”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远,助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打造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的本土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面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文化场域,往往是中华本土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交融下的世界多元文化对话空间。因此,高校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处理好国际话语和中华本土话语、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以引导来华留学生全面感知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高校应该结合地缘特色,挖掘丰富多彩的优质中国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的本土文化品牌。比如,广东省高校应该立足岭南文化讲好古代广东故事、“一带一路”故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讲好当代中国发展的故事。

推进科技赋能中华文化传播的多元转化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必须摒弃刻板形式,拒绝填鸭式灌输,要丰富讲述形式,确保中国故事接地气、聚人气。采取“线上+线下双轨融合”教学模式,如智慧课堂、网络训练营、线下走访等方式,充分发挥二者融合优势,使得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融入现代元素,使其与当代国际现实接轨,使留学生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在了解国外先进文化理念的基础上产生对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认同。鼓励留学生利用国际化平台分享自己个性化的中国故事和对中国的客观认识,这样“小切口”的中国故事建构于留学生的亲身体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取得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赋予中国故事兼具人文关怀的情感力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关怀是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情感基础。高校应主动作为,协同社会层面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关怀活动,以多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唯有如此,才能更加触及来华留学生的内心,产生灵魂的交合、碰撞和升华,逐步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情结。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国内高校第一时间制定留学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留学生疫情防控动态台账,留管干部纷纷化身为联防联控“联防员”、多语种信息“播报员”等多重角色,引导留学生科学防疫。疫情期间这些切实的暖心帮扶,既解了留学生们的燃眉之急,也让其感受中国温暖,纷纷发出“感谢中国,感谢广州”的肺腑之言。一些留学生深受感动,积极为中国的抗疫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籍留学生郭沫若于2020年年初10天2次飞回中国,“人肉速递”近3万枚口罩支援中国抗疫。在中乌建交30周年之际,他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担任翻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乌两国友谊长存的动人故事,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传扬和点赞。

创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体验与实践场域

一是践行“感知中国”,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故事的“参与度”。高校应创设情境,引导来华留学生以“参与者”身份融入中国故事的讲述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观察者和思考者。全身心“介入”会让他们获得不同寻常的生活体验,扎根下去并融入“全链条”和“浸润式”式的多维体验,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如发挥地缘优势,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多模态并举,采用线上线下文化传播活动、知识竞赛、视频竞猜、多语种纪录片、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国际传播,让中国故事以精彩纷呈的形式呈现,做到“有料又有趣”。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广州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开展面向在粤来华留学生的四十多场次岭南文化国际传播和普及活动,包括“在粤外国留学生岭南文化名片竞赛”、岭南文化系列参观体验活动、广府特色节日文化习俗体验活动、线上线下中国国情专题讲座等,向在粤留学生讲解广州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体验式活动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既让留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又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活化中华文化,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IP。一方面高校应确保有充足的机会和宽广的平台,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过渡。各种校内、校外的跨文化活动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常态化活动,如邀请来华留学生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以了解和接受中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避免同质化,应突破模式化,通过多种声音、多种渠道、多个维度来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为中国故事插上科技翅膀,以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来呈现给来华留学生,使其获得更多的沉浸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坚持知行合一,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合力。除了体验外,最重要的是要去“做”。一方面引导来华留学生以“研究者”或“志愿者”视角走进社会去调研、去实践。作为实践探索的一部分,高校应该继续创设一些面向中外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或跨文化合作项目,鼓励他们在相关老师的全过程指导下,与当地百姓面对面交流,展开“多极对话”,共同探究有关当代中国的问题研究,比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外来人口管理、电商与物流等。另一方面,在调研和实践环节结束后,引导留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践课总结报告,促进留学生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与沟通,赋能来华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助力他们在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