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 相比之下, 现在的高考幸福多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容高考,用来表示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的录取率也在逐年提升。截至2022年,我国高考总体录取率已达92.89%,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可即便如此,现在还有许多学子抱怨高考难,其实考上大学不难,难的是考上985、211之类的名牌大学。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现在的高考就相对简单多了!

我们以清朝为例,简单对比一下科举考试和高考的难度。

一、科举考试简介

科举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

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通过童试,成为生员(俗称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第一名才称之为“状元”。

科举考试发展到清朝时,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考试制度。

童试是参加科举的资格考试,也是最低级别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才能进入所在地的府、州、县学读书,成为生员,俗称“秀才”。而未获得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做“童生”,哪怕六十岁了,只要未考中秀才,也叫童生。童生相当于现在未获得高中文凭的人,而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了。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称为中得小三元。

秀才可以享受见官免跪及免除赋税和徭役的权利,成为秀才后就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了。

乡试每三年在省贡院举行一次,由各地州、府主持,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通过者称为举人,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举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大专或本科)。举人除享有秀才的权利外,每月还可以领取300担的粮食(相当于30斤),最重要的是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闱”。通过会试后,即可成为贡士,可以直接做官,贡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成为贡士后就有资格进宫参加殿试了。

参加完会试后紧接着就是在皇宫举行的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旨在将会试中的贡士重新排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这三者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如果某位考生连续夺得了乡试、会试及殿试这三场考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连中三元”(中得大三元)!大三元为中国科举历史上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整个清朝的文三元只有两位,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中得小三元,再中大三元者称为连中六元!千古科举历史上只有明朝洪武年间的黄观以及清朝乾隆年间的钱棨二人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壮举。

二、科举考试与高考的对比

(一)考试人数

2022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1193万人,而据史料记载,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参加考试的仅有273人,和如今数以万计的高考生相比,考试人数可谓是九牛一毛。

(二)考试频率

高考是每年举行一次,而科举考试则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三)考试时间

高考最长的考试时间也就两个半小时;而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考生进入考场前沐浴更衣,换上朝廷统一发放的衣服才能进入考场。科举考试长达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但答题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剩下的都是休息时间。为防止泄露试题而影响公平,考生的吃喝拉撒都得在号舍(考场)里解决,中途不得离开考场,否则视为考生主动放弃考试,要没有个好体格还真吃不消。

乡试三天一场,连考三场,中间要换两次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会试也有三场考试,考生一场考试就要在号舍里连续待上三天两晚,三场试下来就是九天六晚。只有每场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考生才能回到住地休息,换洗衣服,整理被褥,更换笔墨纸砚、餐食烛台,以备明朝再战一场。

(四)分类方法

现在的高考分为文科和理科;而古代的科举也分科,分为文举和武举。因此,就有了文状元与武状元。我国的武举起源于武周时期,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将才,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共有近1200年的历史,产生了293名武状元。与文举相比,武举的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

(五)考试内容

现在高考基本就考语数外+文综或理综,而清朝的科举考试就要复杂得多。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六)录取率

截至2022年,我国高考总体录取率已达92.89%;根据学者的研究,明朝中后期,秀才的录取率大约在10%左右;乡试的录取率更低,平均录取率只有3.1%左右;会试的录取率相对更高一些约为24%;殿试通常只排定名次,评出状元、榜眼和探花。到了清代,一个秀才考中状元的几率只有二百万分之一!

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现在的高考是不是幸福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