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孩子一二年级时考双百, 高考时却连本科线都上不去, 原因在这里

当下,补课已成为中小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大事。

尽管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关闭了校外学科知识培训班,但实际上,双休节假,孩子们的补课从未有停止过。就算在去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也有家长和培训班铤而走险,导致孩子感染新冠。

现在,疫情缓解,人们生活渐渐回归常态,春节之后,学生补课已然是遍地开花,从一年级的小学生到高三的高考生,绝大多数都在补,这一点,不用调查,家长明白,孩子清楚。

如果说初中、高中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查缺补漏提升一下,尚有情可原。可小学一年级孩子刚上学,每次考试都是双百,还送孩子去补课,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更令人费解的是,多数孩子,成绩不是越补越高,而是随着年级升高,成绩逐渐下滑。

一二年级时大多数孩子语数都考双百,三四年级语半数以上孩子数外还能考到90分,五年级毕业升初中,相当部分孩子就开始不及格了,到了六七年级,不及格的孩子要占到三分之一,到了初中毕业升高中时,有一半同学就不及格了;观历年最权威的高考成绩,一段线(本科)分数线,都弱于及格分数,但上线人数也只约有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当下,初中升高中比率约是50%,高考及格人数约是50%,这也就是说,小学一二年级那些考双百的孩子,最后仅有25%能考及格了,那75%的孩子上哪里去了呢?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首《吟天井》诗小作者大,她是伟人毛泽东1906年13岁时的命题即景诗作。

在诗中,诗人以小鱼比喻学生,以天井比喻“围墙式”教育,指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长身体、长见识的好时光,如果仅是被围在学科知识的高墙里,永远不会真正长大,心灵不会真正成熟。

从1906年到2022年,时间过去116年了,我们的教育不断改革,从过去私塾的纯国学学习,到建国前新学的国学和科学并进,再到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在学科知识上不断扩展,并针对孩子成长规律,设置了双休、节假、特别是寒暑假,为的就把孩子从学校的“天井”教育中释放出来,让孩子到社会、到自然的大江、大海中去汲取更丰富的营养。

可是,我们家长却恰恰相反,受“假日弯道超车”理论的蛊惑,双休节假,让孩子前脚出校门,后脚进补习班,让孩子囿于在“考试学科”学习中,视野受到限制,思维受到禁锢,心灵受到压抑,同样的知识,学校学,回家学,节假日还要学,孩子的神经没有一刻松懈的机会,时间长了,必定疲惫不堪,多者生厌,厌学情绪日得,从而走入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的怪圈……

而这时,我们的家长,只把板子打在孩子“贪玩”“不努力”上,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学习是孩子的天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习也是玩,玩也是学习,而我们的家长却总是将二者对立起来,试图用自己的“学习标准”却度量孩子,当然会引发孩子的逆反。

实际上,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初都是“白板”一块。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们无时不刻地都在学习,否则,他们如何学会了喊妈、叫爸,说话走路,认识那多人和物,有那么多古怪精灵的想法……

孩子小时候,对任何的事物都感到好奇,他们看到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他们不仅喜欢提问,更喜好追问,经常将大人追问得“无言以对”——这就是求知欲,学习最重要的动力。

我们每个家长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孩子小时候是不是这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孩子天生就聪明,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天生就爱学习,如此下去,他们一定会学好的,一定会成才的。

因此,我们的教育,小学低年级时,重要的不是要孩子知道、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想方设法“维持”“保住”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欲!

如果说,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起跑线,就把高考算作终点,也有12年。如果一二年级就用考试、分数、名次打压他们,他们脆弱的心理是承受不住的,会降解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随着年龄长大,身体长高,视野开阔,胆子变大,他们对大人的话便不再“言听计从”,不再惧怕大人的威吓,不愿卧在书山题海中记背枯燥知识、重复机械的试题了。于是乎,随着年级升高,孩子成绩便愈来愈差,及至高考,不及格便是很正常了!于是乎,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过9年、12年的长跑,最终却输在了“终点线”上,正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俗语。而这一切,都是在孩子小时候过度补课惹的祸。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天井的小鱼难长长”“高度决定视野,眼界决定格局。”智慧家长,眼睛都不会盯住眼前的分数,用“天井死水”——有限的学科考试知识去“泡养”孩子,而是让他们放下书本,跃出题海,走出书屋,奔向自然,拥抱社会,在“天地大书”的孕润滋养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让孩子自我发展,成长为一条能翻江倒海的蛟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