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应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支持人类和地球福祉的全球发展的组织原则,为一个更美好、更规范、相互合作的世界提出了发展愿景。然而,自2015年9月通过到现在,七年多过去了,诸多目标的进展成效并不明显。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世界经济萧条下行,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再到地缘政治分歧甚至冲突,当今世界面临着急速变化和多重挑战,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2年举行的第77届联大会议上表示,世界目前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时刻”,实现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全球目标的努力遭遇新的挫折,国际社会正在落后于2015年设定的承诺。

在人类共同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之下,大学既受到这些挑战的影响,同时也是提供解决方案的重要参与者。大学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新审视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社会转型和解决全球性挑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其一,由于全球范围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领域发生的巨大而无处不在的变化,大学亟须主动进行组织层面的结构和文化转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所指出的,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变革,重塑教育以帮助人类应对共同的挑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大学需要制定战略来促进高效、有效和可持续的转变、转型和过渡,在不确定的时期创造确定性的途径以适应预期和意外的变化。具体说来,第一个领域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和传统学科方法在应对全球危机时的局限性。有必要转向跨学科的计划和研究项目,打造学科融合创新机制,以便了解和应对现有问题的复杂性。第二个领域涉及大学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瞬息万变世界的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基于人文价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所在。第三个领域涉及大学需要主动参与对话,从当地和区域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实践出发,与不同文化共同生产知识、提供解决方案,促进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其二,大学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大学需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其战略规划、课程、研究、教师培训以及其他非正式学习中,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及其路线图的实施机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近年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高校行动指南》及《加速高校实施“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报告》,提出通过教学和研究的创新,通过所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应涵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并积极应对2030年议程所提出的问题。大学有社会义务促进学生为未来的社会和工作场所做好准备,赋予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使其具有适应性,并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为人类和地球的福祉作出贡献。大学应聚焦可持续发展前沿课题,以高质量科研创新不断推动人类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其三,大学需要就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更多国家和跨国机构、企业以及当地社区开展合作。协作和伙伴关系对于人类共同的未来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联盟,在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建立并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网络,促进大学更积极、更多元化地参与社会建设,以提高学生和公众的意识,并激励和支持公众积极参与2030年议程,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社会参与氛围和行动。大学更需要超越竞争和功利性,重新定义高等教育合作空间。为了使高等教育与未来保持一致,合作空间应该被打开,且需要由大学共同定义。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的道理,没有一所大学是一座孤岛,只有所有的大学共同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人类才能更好地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星球,并最终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与和平的未来。

2019年2月,我国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更大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大学推动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思想指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中国大学在培育包容性社会、应对全球挑战及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方面贡献力量。围绕教育减贫、促进教育包容性发展等全球性议题,中国大学持续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中国设立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在内的12个二类中心。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到应对气候变化和攻克疾病,中国大学坚持不懈开展研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提出的巨大挑战寻找解决方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各个方面纳入大学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求解“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开设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硕士、博士专业,培养可持续发展事业急需的专业人才。部分高校已设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机构,如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2019年清华大学倡议并推动成立的由9个国家12所大学组成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成为世界大学引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全球合作平台。北京师范大学重视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从教师培养、教育扶贫、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理论研究支持。

教育有成为重要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适应变化,还在于设计未来。第77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教育变革峰会领导人会议将教育提升至全球政治议程的首位。此次峰会主题为重申国际政治承诺,将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产品,重新构想未来的教育,并重新点燃全球努力以实现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大学需要更为自觉地将自身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设中,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有弹性、和平的未来。

(作者:马佳妮,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周作宇,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