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剧,我想到了2016年,我家孩子高考完,有天和我在一起聊天时,他突然冒出一句话“妈妈,其实你应该对我更严厉一些。”我觉得很奇怪,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高三甚至高中阶段,我都是散养式管理,尤其到了高三,更加信奉“少说多做”的原则,只管做好后勤工作。
我俩再深入聊天,后来明白了原来孩子在哪个年龄段都得拿跟鞭子在后头抽打,只是年岁越大时,抽打的方式得更艺术些,或者说要恰到好处,需要极高的沟通技巧和鼓励方法,可惜,这句话说得有点晚。以致于没有充分发挥他的最大潜能,只考上一所末流211。考研时和秋招时才深深体会一本的出身多么重要。
剧中苏醒大设计师,在孩子的起步阶段,有幸得到了同伴好友的及时敲打,带着孩子步入正轨,起码在起跑线上倒下,立即在起跑线上又爬起来了,追赶起来不至于那么费力。
再反观我家孩子的童年及少年时代,也就是小学阶段,他也是奔波在各个培训班里,有他自愿选择的,也有我半逼半利诱进去的,过得还算欢快,成绩也是有的。当年小升初时,参加了三所学校的自主招生,一所学校是可以免学费的,一所可以免2000元,一所最厉害的学校也考上了。
童年如果不努力,不上补习班,日后学习还是会吃力吃亏的。如今孩子已经研究生在读,今后的造化还得倚靠自身的继续努力。当努力成了习惯,一切也就好说了。再看看我身边的家长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焦虑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不停地学习新技能,如果你心大,听信素质教育,等到了小学,样样落后于别人,那个时候就追悔莫及了。不说别人,我们校长的女儿很优秀了,也走进了课外补习班的旅途中。
为了孩子能上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关系走不通,那就重金买学区房,不惜每天早出晚归,劳心费力去接去送。才小学二年级,就已经胜出同龄不同学校的同伴很远了,却依然不松懈,继续努力着,已经开始谋划初中的择校,为进省城的学校开始铺路,高瞻远瞩的眼光于教育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剧中苏醒及小区的家长们得知自己的孩子被统筹出知名小学时,是如何地焦虑不安,各个想尽办法,削尖脑袋,出奇招,大闹校长也好,开放日大放异彩也罢,一切都是为了名校效应,一切都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父母必须硬下心肠,该打打,该骂骂,孩子的潜能或许就激发出来了。为了孩子,就该当“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