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争鸣:为什么要减少高考背诵篇目?

新课标规定背诵的篇目多达72篇,总字数21623字(含标点),其规模和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这很恐怖!

我们根本没必要背这多古诗文,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创新角度考量,背诵过量的古诗文无助于创新。比如《上枢密韩太尉书》是新入选的背诵篇目,是苏辙19岁时的作品。主要宣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的成才之路,这对于现代社会并不适合,或者说,大多数人走的是理工道路,大学培养的更多的是理工类人才,掌握科学原理,探索自然奥秘,在实验中验证和发现知识,比传统的文人成长之路更加重要,也更加紧要。文章表述的观点和培养现代创新人才格格不入。

又如《石钟山记》记述的发现,在苏轼看来,也许比较得意;但用今人的眼光审视,其创新价值实在微不足道。其传达的教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以记下来,至于探索的过程,实在没有记下的必要。因为其创新模式太过浅陋,不足以成为创新的模板。

由此观之,这些经典篇目既不足以为当代中学生指引创新思路,又不足以传授创新方法,其创新启示远逊于《喜看稻菽千重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个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等篇目。

从素养达成的角度考量,背诵全篇无助于语言建构,相反,还有副作用。比如《谏逐客书》充斥着大量人名、地名、器物名、曲目名,背下来难度极大,而且容易忘却,毫无运用价值,为什么要背呢?

又如《过秦论》第二段连续出现20个人名,怎么背?有何用?

第三,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没有时间和精力背诵这么多文言文。因为数理化才是学习的重点方向,文明素养和根性养成重要,但背诵的负担过重,反而会催生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第四,在“双减”背景下,高考背诵篇目的超量设置尤其显得不合时宜

综上,高考背诵篇目确有减少的必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