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快评丨呼吁扭转“工科理科化”, 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在担心什么?

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纠偏,乃至通过大刀阔斧地革新,以消除不利于工科生成长的机制性弊端,工科生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据报道,近日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合署名,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该呼吁在舆论场中迅速发酵,引发热议。

“工科理科化”的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其一大表现是,本科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训练强度低,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由此带来多重后果,比如,高校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而“逃离工科”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此前,有统计显示,我国超9成本科高校开设有工科专业。如果工科生得不到良好培养,不仅影响他们成才,还掣肘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工科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曹德旺等人的联署呼吁颇具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停留于简单呼吁,而是在直陈利害的同时给出了求解之道,即:进一步打破“唯论文”导向,制定合理的工科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去业界发现、寻找科研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强化通用型人才培养;塑造工程师培养文化;加强对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保障。

不难发现,每一条建议都有现实指向,且计深虑远,值得相关部门关注。以塑造工程师培养文化为例,无论涵养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还是弘扬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都很有必要,但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塑造工程师培养文化,要有紧迫感,更要有耐心。

提出建议不难,难的是这些建议能不能落地?以加强对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保障为例,工科生的实践机会为什么少?按说,企业接受学生实践,学生到企业锻炼,本是双赢,为何没有形成双向奔赴?

此外,有学生解决了生产线上的关键工艺问题,却经常因为没有发表顶刊论文,而不得不面对毕业评优时的窘境。什么是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纠偏,乃至通过大刀阔斧地革新,以消除不利于工科生成长的机制性弊端,工科生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非得要求工科生发表顶刊论文才能评优,对工科教育来说,岂非本末倒置?显然,欲改变“工科理科化”,起码得先攻克“唯论文”导向。投身科技创新,还应紧盯“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此,就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唯论文”导向,更多以能不能有利于国计民生来考量。

当然,需要厘清的是,改变“工科理科化”不是要工科生不重视理论,也不是要工科教育抛弃论文要求,更不是把工科生培养成只顾动手而无其他能力的单一型人才。事实上,曹德旺他们还提出“强化通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富有远见的建议,值得深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