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西安日报
■张正
人过中年,目力衰减,颈椎生疼,长的文章已很少看。喜欢找来一些精短古文,轻声诵读,再三品味,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这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彭端淑,从题目到作者,我以为我都是陌生的。开始诵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多么熟悉的字句。继续往下读,我基本可以确信,这是一篇学过的古文,而且是在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上,入选教材时题目精简为《为学》。
我印象很深,这一篇古文,在教室里,早读课上,我大声朗读过不下十遍、二十遍。高中的时候,那样大声地读,还能缓解学习压力吧。我们这代人,经历过高考这一关的,无论成功与否,都能体会到什么叫压力。高考前夕,我之所以特别钟情这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不厌其烦地大声诵读,大概跟我那时的学习心境不无关系。是这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里的许多话,让我的心灵一次次闪过微光:“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资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异也。”多好的话,虽然那时的我理解还很粗浅,可我知道,这是教会一个人认识自我的金玉良言:在一个出色的群体中,我也许是昏与庸的;在一个平常的群体中,我却可能是聪与敏的,人生实在无常。今天和明天,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定数。我们应该去做的,只是“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由一个懵懂的乡村少年变成了生命色彩斑驳的中老年人。我走过许多路,看过许多风景,也跌过许多次跟头,有了一些所谓的生存经验。当年的高考,我庆幸自己能将心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走过这段路。此后人生道路上许多次,我都这样提醒自己:没有永远的绝境,如果这就是绝境的最低谷,明天必然会变好!一次次,我用我的坚守,战胜了自我,战胜了短暂的迷茫。
当年的同学少年,人过中年,在各行各业,大多有所建树,大家对学生时代奋斗目标的追求,我想,都应该尘埃落定,从理想的云端回到现实中来了吧。偶尔还能碰到一两位,像那个“蜀之鄙”的富僧,还在“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却终究没有启程去南海。我就此曾委婉地发表过个人意见:人活到四五十岁,已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实实在在做一件事情,远比坐在那里空想一百件事情重要。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在须发已生出丝丝银白的年龄,我又忍不住诵读这篇短文,一遍又一遍,一个清晨又一个清晨。在广阔的精神世界,我愿永远做一名“自力者”——一个力求上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