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开学恐惧症, 原来我这个妈才是重度患者!

作者丨卢璐

周末,我们和朋友一起去参观了拿破仑第一任皇后约瑟芬的城堡。

La Malmaison 城堡 实拍

这是在拿破仑时代的样子,没啥变化

里面陈列了很多拿破仑和约瑟芬的名画,雕塑,挂毯,珠宝,书籍,甚至还有拿破仑去世时穿的衣服,头发……,藏品不仅很丰富,也很有趣。

这幅约瑟芬像,居然是织出来的挂毯

可对于法国来说,这种级别的博物馆,完全是数不上数的,售票处设在纪念品商店里,可以节省工作人员。

我们排队买票时,旁边两个工作人员在聊天。年长那位女士对年轻的那位说:“哎,周一要开学呢”。

年轻的那位,闻言一言不发地做了一个大哭着轰然倒地的动作,动作幅度之大,让大家都笑了。年长的那位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幸好我的孩子都成年了,现在做父母,你们可真难啊。”

站在旁边的我不由得心酸地笑了:开学恐惧症,原来不分国籍。

这一转眼,就开学了,想起来,我就觉得背后发凉,惴惴不安。

估计很多人不理解,开学了,神兽归笼,被死死绑了一个夏天的妈妈们不都应该喜极而泣,立马组团去Happy吗?为啥这么伤感呢?

主要是在养娃的路上,革命阶段不同,悲喜也并不相通。

前几年,孩子们小的时候,暑假也是我的噩梦!

呆在家里,根本过不了早上十点,就已经吼过三场了;如果想出门,无论去哪儿,都是贼热,贼贵,人贼多。

平日800还送早餐的酒店,到了暑假就要一千多;平日空荡荡的博物馆电影院,到了暑假,不仅要预约还得抢票。

如果想找点清净,把娃送去夏令营?

曾经有个全网爆转的文章,叫做《从中产到破产,你只差一个夏令营》(点击链接即可阅读),那就是我写的,有这么深切的感受,可以想象,我经历了多么大的挫败感。

然而,养娃就像是打怪兽,现在我已经解锁到了新的级别。

主要是,孩子们大了,现在上学,也太难了!

开学对我来说意味着,要盯着学习,写作业,准备考试,算成绩,要做饭洗衣搞后勤,还要上学放学,游泳攀岩去接送。

尤其,今年是卢思迪初中最后一年,要考高中了。

她们中文班今年有15个孩子,可高中只有12个位置,按惯例,学校总还会再收几个外校考进来的孩子,就是说明年中考,要淘汰三分之一。

学过初中物理人都知道,同样的压力,面积越小压力的感受越大。三百人淘汰一百个,和15个人中淘汰5个,哪怕4个,都是三分之一,但压力的感受程度,真不一样的!

也许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上这个学校呢?

我有个法国朋友,孩子读的是私立,今年上高一,八月下旬开始上开学预备课,开学后,所有科目测验都在周六,每年根据成绩分班,老师会锁定跟不上的孩子,定期跟家长会面,几次会面,就从劝孩子变成劝家长……就是劝退的意思了。

在法国,估计欧洲都这样,中学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平时随堂测验,家庭作业,课堂表现,都会算进学年成绩。在中考高考里占分,而且申请高中和大学时,都需要提供之前,两到三年的成绩单。

我就认识不止一个孩子,只因为高中期间,有一次一门课一个成绩没有考好,就和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等于法国的高考,是从高一,甚至在初二那年就开始了,从根本上杜绝了,到了高三才幡然醒悟,奋起读书,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最后跳进985的鸡血故事。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教育体系,让孩子们不仅试错率越来越低,而且允许试错的年纪,也越来越低,目的就是要把每个棱角不同的懵懂小兽磨切滚打,塞进一个勾画完毕,精确无比的硬壳里,没有余地。

也许很多人不同意,从人生的范畴来看,进不了心仪的学校,并不等于失败,的确是,但没有人能否认,能进入心仪的学校,成功总会更容易。

“国外的孩子也会卷吗?”,今年回国,不知道多少朋友,都这么问我。

我的回答是:“不然,你以为呢?”

地球上已经有八十亿人口了,三人以上就有了多数和少数,所以,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以一种平铺的二维形式存在下去。

无论读书还是不读书,在任何行业里,“优秀”这个词的本意,都是人比人气死人的意思,就算投胎,也是要赢过其他上亿的精子。

所以当父母,尤其是在今天当父母,怎么能不焦虑?投鼠忌器,越深爱,越在意,就会越焦虑。

自从当了父母之后,没有人觉得我养了俩未来的花朵,也没有人会想到,我给他们养了两个能交退休金的人头,我成了“罪人”,无论是路上行人,学校老师,还是教育专家,随便一个人,都能举手锤我,让我疼痛难忍。

在厌童的社会中,一个成年人被归进“熊父母”类别的唯一条件就是:随身带着孩子。无论出于任何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熊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导致熊孩子打扰到了别人。

不过这些指责,浮于表面,只要做好心理建设,父母们还是可以做到片叶不沾身。

而对于父母,更深更痛更扎心的指责,都是来自内部的,刻骨铭心。

穷养会让孩子没有见识;富养会让孩子经不起打击;陪伴太少会伤害孩子的情绪;陪伴太多会阻碍孩子的独立……这里我说的只是几个例子,总之,父母怎么做,都是错的。

在孩子们成年后,人生中所有不如意,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上找到原因。

原生家庭指的是子女结婚之前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事实上,说到原生家庭伤害,没见哪个孩子会检讨自己,全权是父母的责任。

在现实社会中,禽兽父母是存在的,禽兽之所以是禽兽,怎么可能自觉自省?最后诚惶诚恐,过度内疚的,都是我们这些只想要尽心尽力地养孩子的老实人。

总的来说,生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我们,真的太倒霉了。

小的时候,社会对于父母的要求是:老子养儿子,有理的总是老子,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只要让他们健康长大就尽到义务。家里有能力,就读书,没有就算了,没有人会责难父母。

后来终于轮到我们养孩子,结果变成有理的总是孩子,做错的永远是父母。为人父母的义务,不仅是要让孩子身体健康,见多识广,生活舒适,还得让孩子们幸福与快乐。

怎么才能快乐,怎么才能幸福,这是古今圣人都没解决的哲学问题啊!为人父母,你做不到,就是耽误孩子一辈子,就是罪人!

不过就像是我在前面讲的,革命阶段不同,悲喜也并不相通。

现实生活中,我有些年纪更大,孩子们已经成年的朋友们告诉我说:你现在是养娃最艰难的阶段,再熬一阵子,等孩子们大了之后,就会好了。

这里的好了,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都会变得优秀独立;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父母的最终,都会认命,这才是变好的根本和唯一。

好一个认命啊!一针见血,真有见地。

好吧,这是一篇没啥用的文章。开学了,祝福大家,各自安好,早日认命。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新书《三十几 来得及》,《有实力才有底气》正在热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