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生又开始使用现金了? 透露出什么信号? 部分学生讲出了实情

上世纪90年代,欧洲、日本首次出现手机移动支付,2011年,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平台兴起,国内普遍使用手机支付,钱包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然而到了2023年,却出现了异样的现象,00后大学生竟然放下手机重拾现金和钱包。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缘由?又透露出什么信号?

超前和冲动消费下的金钱透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的方式也从以往单一的线下模式转移到线上,丰富多元的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越来越多的选择权被释放到年轻人的手中,电商购物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选择。

然而,从网店到网红直播,形式多样的电商购物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了更多的产品,被更具吸引力的推销方式所吸引后,就是毫无节制的购买。

价格低廉,产品新颖有创意,外观时尚潮流,大学生们为了追求消费的快感,很容易就能够“上瘾”。

盲目的跟风行为造成越来越多的畸形冲动消费,金钱花如流水,丝毫感受不到它的流失。

此外,因为发达的网络,造就了更多娱乐方式,奶茶、网红产品等层出不穷,无论是节假日还是非节假日,每天都是购物节。

商家套用仪式感来推动刺激性消费,年轻的大学生们通常会被多样的噱头吸引,体验,似乎第一时间获得某样网红产品就能成为变相的炫耀。

注重时尚是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会追求的东西,无论价格的高低,只看是否合眼缘,品牌效应带动时尚风向,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以更快的速度向年轻人的群体辐射。

此外,当下的大学生也非常注重友情的维系,频繁参加和举办聚会和聚餐活动。

而根据当下普遍的消费价格,人均价格100-500元不等,一不小心就使金钱透支,越来越高的人情价格,即便是拮据也会硬着头皮出钱。

月光生活费压力倍增

根据2018年的相关统计,80%的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低于1500元,2019年,有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基本上在2400元左右,新一线城市苏州也至少需要1860元。

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高昂的消费水平就需要花光甚至透支每月的生活费才能够勉强实现。

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只有父母每月固定给到的生活费,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感到恐慌。

有00后大学生表示,如今之所以把手机支付切换成现金支付,很大程度上和当下的消费观、社会层出不穷的骗贷等诱惑有关。

比如当下很多大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最高是2500元,校园内部为了方便年轻人使用,大多数都支持电子支付,二维码随处可见。

此时,一个问题也开始显现了,用手机消费会大大降低人们对金钱流失的感知能力。

也就是说,人们在使用电子支付时是察觉不到金钱在变少的,而往往年轻人还没有记账的意识。

就造成在花钱的同时只会更注重消费那一刻带来的快感,无论是线下电子支付还是线上被眼花缭乱的电商产品、网红推荐吞没,继而消费,都是如此。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每每不到月末就要面临着没有钱花的痛苦,有的大学生们没有钱用的时候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要钱,有的大学生则会提前预支下个月的生活费。

久而久之,成了恶性循环,每个月都要经历一遍消费的快感和痛苦。不得已,有些大学生会利用兼职来弥补中间的空缺,有的则想到借贷。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钱不够用而苦恼,网络贷款也因此应运而生,对于大学生而言,当没有支付能力时,大多数人会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别人借钱,这时就会想到借贷。

2018年,微博官方数据显示,大学生生活费的消费额不断上涨,有50%的学生选择使用花呗来超前支出,到了下个月再按时还款。

当然,小额的可以用花呗预支,大额的就需要真正的贷款了,当下的很多骗局也是因此而为大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的借贷方式。

金融平台利用免息等诱惑来诱导大学生们借钱,提前满足消费需求的大学生很难去计算到底有多少利息需要还,紧接着就会陷入更焦虑的还款危机。

比如曾经流行过的校园网贷就曾荼毒过不少大学生,一名来自湖北大二的学生因为想要购买苹果手机,利用贷款的方式购入了两部,返校前还曾去多地旅游。

期间所有的支出都是通过网贷产生,消费总金额达到了3万元,逾期后因为违约金,最后需要还贷70万元,为了躲避债务,该学生最终回到老家躲债。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因为还不上贷款而选择自杀的大学生,类似悲剧比比皆是。校园网贷之所以会流行,和它到账快、免息诱惑以及流程简单有关。

校园网贷普遍是民间私营的网络贷款平台,通过App或者网站的形式使用。

借款的流程只需要输入学生的身份证信息、学信网等信息证明自己的学生身份,通过电话咨询后就能够成功借款,最快半小时,所需的钱就能到账。

然而,大学生很难分辨出真假掉入陷阱,2015年国家给出的商业贷款一年期利率只有4.35%,但是网络贷款公司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利率甚至达到了22%。

逾期违约金加上本金、利息等,所有金额加在一起犹如滚雪球,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购买的欲望,将所谓的金融借贷信息全部屏蔽掉。

当意识到线上金钱的流失速度过快,且充满危险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反而想到了现金。

如果把钱握在手里,就能清楚地让人知道钱的多少,使用前后金钱的减少也非常明显,更容易激发他们对金钱的“保护欲”,抑制消费。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中,任何隐私秘密都会被网络暴露,买过什么或搜索过什么都会被网络捕捉。

紧接着通过各种渠道推送相应的广告,窃取用户的信息,这样被网络监控的感觉让大学生很没有安全感。

为了减少扰人的推送信息,不少大学生们也认为用现金支付更安全和保险,于是基于种种因素,现金支付逐渐成了大学生群体中的另类潮流。

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出门时手机没电、到旅游景点因为没有信号或信号弱无法支付的情况。

年轻人们认为把现金带在身上也是不错的办法,这样就能够避免即使手机没电或因信号问题无法支付的尴尬。

消费观的改变

之所以会呈现出现金支付的现象,除了社会上多样化的诱导信息导致越来越多的超前消费外,消费观的改变也是重要因素,所谓的消费观是消费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当下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正在经历我国最鼎盛的时期,大多数家庭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经济形势和物质利益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

根据洞见研报数据分析显示,当下的青年人消费观呈现出低线级城市涌向高线级的现象。

但随着时代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注重外在转移到内在需求,从物质满足转移到精神满足,群体的兴趣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如二次元、户外运动和露营等小众娱乐成为主流。

过去我国处于发展阶段时,智能手机、电脑百花齐放,上网、交际都是消费占比较高的部分,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依然如此,但明显更具理性。

从追求高价产品到热衷薅羊毛,将赠送的礼品当作宝贝,流行起了节俭消费,而这无关家境的好坏,大家似乎都喜欢抢优惠券和代金券,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从薅羊毛中获得成就感。

中国教育报最新报道中就指出,当下青年一代的消费观已经逐渐理性,流行起了“蹭老式消费”,用平价物品来代替大牌,甚至不喜欢参与所谓的满减活动,这一现象也体现出了大学生们的新活力。

有数据显示,有54%的大学生会选择将薅羊毛后剩余的钱存下来备用,从以往每月最高消费2000元,到现在每月能省出几百块,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这样的消费行为也被称为反向消费,其背后的成因多样,有因为疫情原因,风险意识有所提高,随着就业机会的减少,社会焦虑增加,钱越来越难赚的思想根深蒂固,大学生们也不得不敲响警钟。

当然也有不少受到优秀金钱观的影响,越来越多同龄人陆续赚取一桶金,激发了身边更多人的理性消费观,学会主动赚钱和攒钱。

2023年,中青网对5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81.55%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000-3000元,60%伙食费用不到1000元,50%每月都有剩余生活费,85%更喜欢理性消费。

将钱花在刀刃上,从注重品牌到注重品质,兼职赚钱存款远比消费更容易满足,这些逐渐都形成了当下大学生的另类消费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