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曲经纬
课堂上,孩子们一起绘制心中的微花园。
新芽项目是城市副中心责师制度的一张名片。“小而新”的责任双师项目经过培育和孵化逐渐成长落地,助力副中心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和环境整治提升。随着城市更新从“大骨骼”深入“小细胞”,副中心责师的职责也悄然变化着,打破了“随便画画、墙上挂挂”的刻板印象,转而在一个个惠民工程中留下“脚下粘泥、贴地前行”的身影。今年,副中心责师不断丰富“新芽”外延,探索“分局统筹+学校+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模式,让责师走进课堂,以芙蓉小学为试点开设实践课程,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传播城市规划知识和理念,用新芽项目孕育“新芽”下一代。
昨天下午,第一堂课迎来了芙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学校旁边就有一块空地,如果我们把它打造成小花园,你们希望里面有什么呢?”当中央美院教授侯晓蕾抛出这个问题时,报告厅里孩子们把小手举得老高,有的甚至露出了肚皮。“我希望有儿童运动区,能打篮球、踢足球。”“我希望能有个小超市,每天放学回家都能买到零食。”“我希望摆张桌子,可以到小花园里写作业”……孩子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没被点到的显然有些失落,侯晓蕾立即安慰说让班主任收集孩子们的心愿,后续的城市规划会考虑他们的想法。“小朋友的空间就是要小朋友说了算!”侯晓蕾说。
侯晓蕾不仅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也是城市副中心01组团责任规划师、建筑师,此次她受邀代表副中心责师团队,开启进校园的第一课“从微花园做起——北京儿童友好型花园城市建设探索”。她的团队多年对大运河沿线城市景观更新以及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的民生社区组团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调研,尤其关注片区公共空间更新、慢行系统建设以及社区微更新等。
她也成功把“微花园”的概念和实践引入城市副中心。2021年,在大运河畔奥体公园旁的BOBO自由城小区,侯晓蕾的团队就通过多种措施与居民一起依托“微花园”理念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儿童友好社区。采种子、找昆虫,孩子们像玩寻宝游戏一样爱上了社区里被忽略的自然日常,当年,孩子们围着她“献宝”一样展示紫茉莉“小地雷”的兴奋劲儿,侯晓蕾至今历历在目。
“大自然是天然的课堂,对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侯晓蕾通过把自然课堂引入社区,带领居民和孩子们一同探讨社区景观的设计方向,大伙儿参与热情很高,碰撞出很多有趣的设计方案。“自然教育起到的是线索作用,引导居民熟悉自己的居住环境,从不关心到关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侯晓蕾说。BOBO自由城不适合大拆、大改、大建,团队采用了低成本的介入方式营造微花园,将自然课堂搬进社区,为城市更新增加了“1米视角”,为儿童友好社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侯晓蕾连续多年参与微花园行动,课堂上她还分享了史家胡同连续7年的微花园实践。一个个组合花园的诞生,解决了社区衣物晾晒、杂物堆放、自行车乱摆、地面铺装陈旧等一系列常见顽疾,将一些复杂的公共空间问题简单化处理。
课堂上,侯晓蕾用大量图片展示了什么是微花园,又通过落地副中心的案例介绍了微花园的实现过程、儿童友好设施的布置,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城市规划的种子。课程过半,她邀请12组小朋友现场绘制心中的微花园,贴心地准备了画板、胶带、贴纸和画笔。“这是秋千,这是橘子树,我希望这是一个美好的花园,小朋友可以在这里荡秋千,还可以摘橘子吃。”两个小女孩争相为她们的作品作解说。“我们还在篱笆上贴了许多亮晶晶的小贴纸,让这个平静的小院充满亮光。”“我希望花园里能够吸引很多蝴蝶,走进去,空气很新鲜。”她们还为这个花园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花邻小院”。
孩子们的心愿又一次打动侯晓蕾。“城市规划、设计和美学就在我们身边,儿童可以参与城市更新,更应该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角,你们真棒!”短暂的45分钟课程随着孩子们分享完心目中的花园而结束。
侯晓蕾说,作为城市规划师,更大的目标是规划建设一座花园城市,北京也正在向儿童友好城市迈进。“儿童友好不应该只是规划设计师说好,更要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引导他们参与设计。此外,学校建设也是花园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如果从学校到城市,由内而外更新,那将是更彻底的城市美化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副中心责师团队计划于9月18日至10月12日,在芙蓉小学开展6期规划宣讲活动,包括《北京城的历史与保护》《生活中规划的那些事》《从微花园做起——北京》《智慧城市助力智慧生活》《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我们身边的城市更新》等多个主题。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向学生讲解城市、规划、历史等相关知识,推进城市规划科普教育,助力副中心基层治理,强化责任双师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