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换导师”硕士论文火了, 导师们要谨记摆正自己的位置

这几天一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的硕士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浏览了一下论文,的确是“有趣的选题”,而且研究方法还算规范。论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法,对当事人及其师兄做了访谈,事件过程陈述较清晰,指出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共识。论文能够通过答辩,自然证明本身是符合学术规范的。当然缺点也比较明显,例如没有采访到那位导师,真实性上要打折扣。

借这件事情,笔者认为要赞扬这位同学所在院系的指导教师、答辩主席和答辩委员们,正是他们对这篇论文的肯定与包容,使论文得以答辩通过。说实话,这个选题有些敏感,很可能触碰到个别老师的痛处,也可能触及研究生制度中某些不合理之处。如果不是导师和答辩委员们有相当好的学术水准,以及肯定和支持学术独立的内在精神,这篇论文或许无法通过,甚至可能没机会参加答辩。可以说,事件的传播无形中给这个学校和专业加分了。

论文有相当篇幅陈述了当事人与导师相处的过程,双方在选题方向上出现分歧,最后不得已选择换导师。新导师能够因材施教,在论文选题上很宽容,双方相处比较愉快。这个过程较真实地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情况,不少人遭遇过,因而网上很多共鸣。这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现实情况:一是选导师的过程就像开盲盒,导师本人的专业方向、个性脾气都不了解,大部分人只能认命;二是与导师相处不愉快该怎么办,是继续隐忍下去还是果断换导师?换了导师之后会不会遭遇原导师或其他老师的打压?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对学生来说换导师是相当艰难的决定。

从学术本身来说,虽然有各种规定约束导师和学生,但如何让学生得到真才实学、让学生的研究兴趣得以确立,并且给予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学术界需要考虑的大问题。好的导师应该与学生共成长,而不是依靠身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更不应该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或者生活助理。其中的关键是导师自身是否专业素养良好并且信奉学术独立,导师信奉学术独立,就不会强迫学生做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前景的研究。这样的导师会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相互交流学术心得、共同切磋学术问题。

目前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是允许申请换导师的,不过高校的确需要对研究生导师制度做一些改革。比如,有些导师看似成果不少,但实际专业学问并不好,同事们碍于情面不说破。有的导师在外办公司或兼职,不专心上课,也不管学生。有的导师脾气很差,学生在导师面前战战兢兢。有的导师长年在国外,或者社会活动很多,学生很少有机会当面请教。这些情况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能指望这些人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教育和学位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及时淘汰不合格导师。另外,应要求各个学位点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空间,允许学生在更多的专业范围内转换研究方向和导师,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肖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