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青年,当立鸿鹄志、怀强国梦。牢记前辈英迹,勇担时代使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9月30日,在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以下简称“刘湛恩烈士故居”),上海理工大学开展第十个烈士纪念日主题活动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庄严宣誓,并向先烈默哀致敬、献上鲜花。
今年4月,刘湛恩烈士故居入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又正值老校长刘湛恩为国殉难85周年,在此时此地追忆学校百十余年发展进程中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牺牲救国、工业立国、科教兴国的历史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新生们来说,也是踏入大学校门后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
[由一副眼镜讲起的“大思政课”]
一副磨损破裂的眼镜可以引出怎样的故事?在刘湛恩烈士故居复原的书房里,档案馆青年教师肖琳琳正在讲述刘湛恩的教育理念和爱国情怀:“奔走在校园内外的刘湛恩老校长总是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这副眼镜陪伴他度过了读书、从教、抗日救国的光阴。1937年4月7日,他和往常一样前往临时校舍上课,在等候公交车时,遭日伪暗杀,当场牺牲,年仅42岁。根据当时与他同行的二儿子刘光华回忆,他看到父亲身下淌满鲜血,旁边还有跌落破碎的眼镜……”
红砖白窗的老建筑静默无声,参加活动的同学们颔首肃立。在上海理工大学百十余年的校史上,先后涌现了刘湛恩、蒋传宗、孙龙昌、赵寿先、郑显芝等15位革命烈士,先辈们的形象在讲解中愈发清晰,他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同学们。
“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都让我的思绪飘得很远”,管理学院新生朱旃霆说:“二楼陈列着湛恩老校长使用过的物品,给人一种务实、朴素的感觉。身处先辈们生活工作过的校园,我们更要好好学习,接续英烈精神,勇担制造强国使命。”
开馆两年多,刘湛恩烈士故居不仅是学校的文化地标,更成了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宋羽老师就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课堂“搬”到了这里:“作为老校长刘湛恩的故居,同学们在这里接受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我们希望引导新同学们深入了解校史,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滋养。”
[“最好的教材是历史”]
“读研时我的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在研究史料时第一次接触到刘湛恩的故事,也了解到上理工各个时期涌现出的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带着更好地挖掘学校红色资源的初衷,肖琳琳从研究生时期就来到上理工档案馆实习,后入职从事校史研究工作。
红色校史是开展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光是研究还不够,怎样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校史、从中吸收养分呢?答案是——讲述。“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比文字更加直观。”肖琳琳印象很深,一位新生在听完讲解后,询问怎样才能加入志愿讲解队伍,“最好的教材是历史,最好的服务是引领,当时就觉得历史这本教科书充满精神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更好的讲解,构建起立体的思政育人大课堂。”
一次次的讲解服务,是讲述故事,更是传递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李彦睿深有感触,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理先锋宣讲团的一员,她又一次在刘湛恩烈士故居讲述科技报国的故事:“战争的炮火已经远去,和平年代也有着属于我们的青年使命。一遍遍讲述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希望通过成长历练服务回馈同学们,不断打磨自己的讲解词,形成自己的宣讲风格,让理论宣讲解锁‘正确的打开方式’,让精神的力量感染更多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