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校社会工作管理模式介入儿童心理, 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的?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为依托,开展服务的过程离不开学校这个场域,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在征求校方意见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来制定具体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计划,使得社会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影响。

当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出现冲突时,社会工作者的场域话语权便会被边缘化。同时,由于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校的活动场地,更需要老师的协助和配合。

因此,与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协商、协调都会对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缺乏清晰的角色定位。

导致L小学将学校社会工作者当作心理健康老师和实习班主任来对待,并未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和职务。

主要是以班主任助理的身份开展工作,身兼数职,包揽了许多非专业工作以外的“杂务”。

例如在笔者进入L小学的期间,校方期望社会工作者能够“随机应变”,既能帮助开展一些常规的心理咨询,也能在工作之余缓解学校行政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或是帮忙代课。

能够尽量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对于学校教师来说,他们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是一起合作来处理学生问题的,理所当然的想要从学校社会工作者这里得到、了解学生的情况。

想要获得更多与学生有关的私密信息;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他们前期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较高,认为学校工作者可以帮助完成以往学校教师无法解决的工作。

或是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多地帮助自己承担学业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的工作。

而服务对象则期望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活动内容能够丰富有趣,每个阶段都能有不一样的主题和活动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既要扮演学校教师,又需要扮演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合作者,同时还需要扮演服务对象“知心者”。

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完成既定工作指标、应付学校各种行政文书工作、集思广益策划举办活动中分身乏术,顾此失彼、左右为难。

长此以往既影响公众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正确认识,又会使学校社会工作者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削弱自身的专业价值观,从而影响专业服务的介入质量。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制影响介入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同时还会受到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不同系统的影响。

只有在不同系统的共同发力下才能更加全面的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遇到的自卑心理问题。

当前家庭、学校、社区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学校管理工作存在重学习、轻素质,重控制、轻身教等问题。

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习惯先对事情的严重性进行判断,再采取教条的说教或补救性的管理手段。

不仅缺乏面对危机事件时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还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诉求和个性化成长需求,不能系统地解决现代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无法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

家庭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最早也是最持久的支持系统,其作用深远而又长久。

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长期外出,只能通过手机来了解孩子的现状,无法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他们的家庭支持缺乏或力度不足。

再加上社会环境复杂、社区资源和协调能力弱、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反而会相互拆台,彼此阻碍,从而影响介入效果。

微观系统层面的建议

家庭层面: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转变高压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一些农村地方受亚文化的影响,父母一直秉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对孩子的管教较为严厉,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高期望,因此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在平常的沟通中也大多是“考试成绩怎么样啊,考好没呀”之类关注成绩的话语,给孩子施加了较多的学习压力。

实际上,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教育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充分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的教育。

充分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选择的自主权,并在工作之余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心。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授专业的方法和沟通技巧,多用鼓励、赞美的话语肯定孩子。

从而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加强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沟通的频率,及时了解他们需求。

如平时下班后多打电话,利用等软件与孩子积极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要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而并非只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需要。当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时,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并做好监护补位工作,为监护人提供亲职教育,使得由爷爷奶奶等亲属能及时发现并反馈孩子存在的问题,并提高监护人对孩子问题解决的能力。

向家长普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社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计亲子游戏的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

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渴望、让农村留守儿童学会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和难处,从而帮助家长和农村留守儿童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正确认识自卑心理,促进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的学习和努力程度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是非观念不强、鉴别是非的能力弱,很容易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而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要注重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正确应对自卑心理问题的方法。

首先,社工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并灵活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

针对因学业困境造成自卑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社工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教授服务对象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创造性的自我意识与能力,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不安等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学会控制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运用案主自决、尊重、自我披露等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向认知。

其次,社工要善用称赞法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能够正确认清自己的现状,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并在困难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抗逆力水平。

最后,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身边朋友中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

充分发挥身边的榜样作用,社工、教师和家长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进步及时表扬和肯定,鼓励其向身边的优秀同学学习。

使农村留守儿童能随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教育,从而汲取生活中的正能量,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逐步从自卑心理的阴影中走出来。

中观系统层面的建议

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让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精准下沉,其一,学校要定期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进行联系,将他们的情况如实地反馈给家长。

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互相交换意见,共同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利用假期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时机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成立家长互助小组等,彼此分享教育经验和遇到的困难,营造温暖关爱的环境。

发挥家庭独特的教育功能,共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其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教师作为平时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处时间最多,了解其情况最清楚的他人。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怀,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学习上,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生活中,时刻谨记安全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安全常识,树立安全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经常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谈心,细心观察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关注其成长变化。

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顺利融入集体生活,在朋辈交往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用爱心打开农村留守儿童心扉,用耐心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克服困难的勇气,尊重农村留守儿童,不伤害其自尊心,从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卑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增加同伴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圈”,从而缓解自卑心理。

从增强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孩子能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并定期在学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心理班会课,鼓励学生与教师多进行互动交流;开展心理普查活动,以帮助校方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三,促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注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动态。

为其提供爱心活动室,组织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活动要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如定期开展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娱乐活动,让他们能够在活动室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认同感;社工还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寒暑假。

在社区开设“筑梦学堂”,并联合志愿者一起担任临时教师。开设的党史教育、安全宣讲、趣味手工等课程不仅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还能够陪伴儿童一起渡过寒暑假的“空白期”,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朋辈群体,从而改善自卑心理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另外,要推动儿童主任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引导儿童主任利用好社区儿童之家这块主阵地,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用更加专业的知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

帮助其解决自卑心理问题,真正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打造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品牌,促进与学校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加强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了解与信任,给予学校社会工作者充分的空间开展服务。

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联系。社工积极与校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改善的需求和建议,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抓住每一次与学校和教师接触的机会积极展开自我宣传。

让学校、学校教师、家长知道学校社会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与学校其他岗位有何不同之处,自己的职责范围、专业理念是什么。

结语

让他们充分了解、接纳、认可学校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将活动资料同步发给教师,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促进专业服务能够在学校顺利进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