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开学,出现了不少新奇专业,而且皆是重点班、尖子班,诸如“人工智能+物理”,“计算机+生物”“材料+化工”等等,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学科专业居然交叉起来。
显然,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任何一门学科已无法孤立。不仅是理工类交叉、文理科亦要交叉。一个历史学考古专业的,如果不学点同位素、学点化学,怎知如何挖掘保护文物?一个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埋头做上千次实验,花费数年时间,未必会有结果,但是,如果有了人工智能助手,千次实验只需数小时便完成,出成果的概率岂非大大提升?
有个数据颇让人感叹: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已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500万大军的科研人员,绝对是地球的天量,可国家并未达到一流科技强国水平。何故?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过于专业了。学科间的壁垒,制约了想象,制约了创新。
看看近年来那几个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及生物奖的得主,很多有相同的教育模式:某个专业读的硕士,必定是另一领域的博士;或者,再在另一专业读一个硕士。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打个比方,看看金庸笔下那几位主人公,郭靖、杨过、张无忌,各路武学交叉,便天下无敌,而少林、武当那几位掌门长老,门派武艺流传百年,故步自封,却打不过年少之人。
不同专业背景的教授培养出复合型交叉人才,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础。一个人若只埋头苦干,只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知识,不能满足现今科研的要求。
张炯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