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史上最难秋招季”: 期望薪资、实际薪资和招聘薪资, 真假难辨

又是一年秋招季,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比过去三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报告来看,调查发现有42%的受访者期望月薪是5000-8000元人民币,其中还有11.6%的受访者选择3000-5000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坦言,明年毕业生的时候期望月薪最高都难以超过8000元。

当然,期望月薪和实际薪资之间,往往还有一段落差。

这和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今年大学生平均招聘薪资10342元,差距更大。

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数据往往也意味着更多的水分。

现在一些学校都会要求毕业生证明自己已经找到工作,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去网上买相关的假章去盖,盖完就交给学校。

除此之外,毕业生还需要填一个假的薪资数据,如果不填也拿不到毕业证。

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强调,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学系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到了2021年,教育部将统计指标由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院校和学系为了保住招生,于是过分强调毕业证书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无形之中,这就加大了数据上的水分。

根据网上的爆料,一些学校的毕业生,在申报毕业信息时,还必须选择“升学”或“已签订劳动合同”,形成所谓的“纸面就业”。

《北京青年报》在今年7月也报道过,一位记者实际测试其中一个商家,发现只需要支付68元,就可以在三天内取得一份盖有某公司印章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付费就业”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在普遍就业形势艰难的情况下,冷门学科的毕业生,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更困难。

四川某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生钦仪今年毕业,她就坦言如今这个专业就业相对困难,要想找对口的工作几乎不可能,要么留校研究,要么进入类似的博物馆工作,亦或是考公。

留校研究,学校的名额已经满了,而博物馆一类的工作,竞争压力也很大,所以不少同学只能转行做其他跟专业无关的工作。

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哪怕是研究生毕业,也没有太大的优势。

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钦仪不是例外,去年27岁的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何成,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在重庆做外卖,还开通自媒体账号分享,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随着就业形势的加剧,外卖员和网约车行业的学历不断提升,也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市场供需开始失衡,人力资源之间的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消费端口开始有很大的问题。

供需失衡,叠加大学毕业生的所谓“纸面就业”,这也让数据真假难辨。

从调研报告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有50%选择是8000以下,而猎聘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平均招聘薪资,则是在上万元,至于实际薪资,差距范围可能更大。

根据中金公司的收入模型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所有人不仅仅局限大学毕业生,如果你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就已经超过了全国95%以上的人,如果你的月薪在1.2万元,更可以进入中国收入前1%。

在实际薪资依然普遍较低的今天,996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算不得福报。

更扎心的在于,叠加人口红利的减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苦读寒窗二十载,可能收益还不如下苦力的。

这不是理论,而是现实。

Temu是拼拼多海外电商,目前Temu在全国有30个仓库地址,目前就正在招人,官方招聘海报上写着“普工薪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有多高呢?

综合薪资6600元至12000元,有五险一金、高温补贴、全勤补贴等等。按照一位地推人员的说法,6600元包括4200元底薪、1800元绩效、600元餐补房补。产量高的还可以选择计件工资,最高能拿12000元。

按照这种算法,只要不是绩效差到被辞退的地步,月收入站上个税起征点并不难,收入水平已经好过95%的国人,如果拿满12000元,更可以进入国内收入前1%。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招普工的薪资收入。

当然代价也不是没有,工作时间长,一周六天,一天十个小时,月入过万的话,每天大概需要拣2500件货,约15秒拣一件。

当然,能够拿到月入上万的,也非一般人,按照内部人员的说法,如果没有经济压力,不如在电子厂包吃包住轻松拿四五千元。

但这也恰恰反应了一个现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人数不断增多,社会整个层面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增长不足,这就导致毕业生薪资普遍不高,哪怕是工作多年的大学毕业生,月薪几千元增长停滞的,也大有人在。

这也是很多人常常在说的,大学本科多如牛毛,反而导致了本科不值钱,而在今天一个劳动力不断萎缩的时代下,一些特定的工作薪资,甚至超过了大学毕业生,例如送外卖、跑网约车。

否则,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两个行业的本科率不断增长,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收入足够高,甚至高到本科生去做白领,毕竟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一个本科生选择送外卖,放弃的就是做白领的代价,这也说明送外卖的薪资,比一般性的普通白领要高。

今天就业问题,更大层面的还在于数据水分问题上,各种薪资的报告层出不穷,但就是没有相对真实客观的报告,加上毕业要求是就业这一硬性条件,这也导致了在就业问题上,造假层出不穷。

很多人为了拿到毕业证,不惜付费就业,花钱盖假章,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

这么一来,也违背了教育部最初让专业市场化的初心。

如果一些冷门专业不能随着市场需求而降低招生目标,这也意味着,未来选择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来看,张雪峰的那个观点依然掷地有声,因为现实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报考一个冷门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归根结底,很多父母容易被大学生就业报告误导,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就业报告中的很多数据并不准确,真假难辨,水分很重。

如果数据不够真实,就很容易误导父母包括大学生自己对决策的判断,更多的还会影响整个就业市场的供给方向。

全国大学生招聘薪资上万,但实际薪资呢?如果你的实际月收入在1.2万就可以超过国内99%的人了,这才是真实数据。

这些数据报告的水分,很大程度上又会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薪资高低,可真实的就业市场不是这样,根本没有这么高。

就像前几天我和一个大学在校生聊天,她说自己以后的月薪要是在7000元就知足了,我当时笑了笑,她一脸惊讶的告诉我,这个薪资也不高啊,为什么要笑。

这就是为什么数据需要真实准确,一旦数据失真,就会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做出判断,而判断一旦失误,对大学生来说,其实风险也非常高。

轻则耽误宝贵的职业生涯,重则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遭受重大打击,直接躺平摆烂。

今天很多人怪大学教育失真,怪大学生被保护的太好了,根本没有意识到社会就业的真实情况,要我说,每天看到这些真假难辨的数据报告,别说是一个大学生,但凡是一个脱离社会环境的真实个体,都很容易被这些数据报告给带偏方向。

纸面就业、招聘薪资,只有数据真实一点,数据才能够作为我们决策的判断依据和参考标准,如果数据失真,无形之中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带来错误的严重误判。

而这种误判的代价,其实是非常高昂的。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