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小学生做看图说话思路清奇, 网友: 没毛病, 观察仔细

看图说话是小学语文的考试重点,在一年级的试卷上,就赫然出现简单的看图说话。

所以看图说话绝对是小学生绕不过的,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都要面对这一类的题型。看图说话只有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发挥想象,写出来自己看到了什么,通常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因为只有画面,不同的孩子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想象。而我们考试,要求统一的答案,如果想象偏离了出题者设定的方向,就很可能会被判定为错误,考试的话,就得不了分。

网上看到一位妈妈辅导自己上小学的儿子做看图说话,这个男孩思路清奇,每每会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和出题人想要学生写的答案不一样,妈妈质疑的时候,小男孩还解释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让妈妈无从反驳,外人看来,也会觉得,是那么回事,确实是那么回事。

每逢此时,妈妈就只能一脸无奈:“你怎么总是和别人想得不一样?”

比如,有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一条小河,有两个女人蹲在河边,手里拿一条木棒,另一只手拿着布一样的东西。在小河的上方,有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尖尖的嘴巴叼着什么。

图的题目是《家乡的小河》,图片上列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两位阿姨在哪里?她们在做什么?二是小河有什么特点?三是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妈妈要求男孩,根据图画描述一下。

我们来看看小男孩怎么说。

小男孩说,首先,在一个夏日炎炎的夏天,有两位阿姨,一个梳着长头发,一个梳着疙瘩揪(应该是方言里形容这种丸子头),他俩在这抓鱼呢,下网抓鱼,一只鸟把鱼叼走了,把这阿姨气得,拿大棒要削那鸟,削不住,只能继续捕鱼。

妈妈说,那不是在河边洗衣服吗?

小男孩说,谁拿大棒洗衣服啊?起码也得带个洗衣板呐。

这时妈妈已经有点急了,告诉男孩,这是原始的洗衣方式,用木棒敲打衣服。而且,旁边不是有洗衣盆吗?

男孩说,那不是叫洗衣盆,那是装鱼的。

这时妈妈都快要炸了,内心已经发出了吼叫声,不过还在给孩子解释:人家在河边洗衣服,哪有渔网啊。

男孩指着画面上的衣服说,这不是渔网吗,俩渔网,他们打鱼回去喝鱼汤,吃鱼丸。

妈妈放下笔,抬头把头扭向一边,一脸生无可恋的无奈。

网友纷纷评论,孩子说的没毛病,不怪孩子,现在的孩子,见过用木棒洗衣服的有几个?是教材落后了,应该与时俱进。

不知道这样的视频是策划的,还是孩子的真实表现和真实想法,我特意问了下我家上一年级的小男孩,问图上的这两个人在干什么,他说是洗衣服。

不过视频中男孩不认为那是洗衣服,也有道理,这种用木棒在河边洗衣服的场景,现在的孩子很少能见到,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有几个见过这样洗衣服的,所以孩子有自己的理解,也不能怪孩子。

如果说这幅图是教材过时,我们接下来看到的这个,就是图画的不严谨。

这幅图画的是一只白兔,白兔面前放着一颗白菜和一个胡萝卜,题目让描述的内容是:1、这是什么小动物?2、它长得有什么特点?3、它正在干什么?

这个很简单吧,画面上的兔子和白菜萝卜都很常见,孩子们也都认识。

在妈妈读完题目,让孩子描述下图画上的场景后,男孩回答: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白兔,有两个耳朵,有一天他正在吃萝卜和青菜,然后他感觉到一阵疼,然后就蹲在地上开始找。

妈妈问,找啥呀?

男孩说,找牙。

妈妈觉得奇怪,发出疑问:找牙?为啥呀?

然后男孩说,萝卜太硬,或者萝卜里有石子,把牙硌掉了。

妈妈说哪有硌掉牙啊。

男孩说,小白兔原来不是有两个大板牙吗?小男孩咧嘴露出自己的两颗门牙,说自己也是两个大板牙,可小白兔只有一颗,明显就是掉了。

图画上的小白兔,的确是只露出一颗门牙,不知道是图画的作者故意的,还是疏忽了,或者只是写意,两个长耳朵就代表了小白兔,没注意牙的事,所以就画在了一颗牙。

妈妈的声音明显不淡定了,说这不就是说小白兔吃青菜的事吗?

小男孩说,那牙是怎么回事?

妈妈说,扯牙干啥啊?

这时男孩的思绪已经飘远,思维越来越发散,问妈妈,有没有可能牙吞肚子了,然后去医院拍片子。

妈妈忍不住了“你观察的点,怎么总和别人观察的点不一样呢?”

网友评论说,这孩子观察的真细,兔子确实是一颗牙,孩子回答的没错。

也有人说,教材问题,不怪孩子。

视频虽然搞笑,但是真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题目使用的图画脱离孩子们的生活现实,经不起推敲,而且孩子们的小脑瓜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他们能观察到、联想到大人可能不关注、想不到的点。

在目前的考核标准下,看图说话要想得分,不能按自己想的,得按照出题人的思路来描述,出题人的思路,就是题目的设定,所以,要想得分,就得把自己的想法先放在一边,琢磨出题人的思路。

目前老师的方法,就是多讲题,让孩子们多做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