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教语文这个科目和教数学这个科目相比,教数学明显会更轻松一些:教数学这个科目几乎不怎么需要备课,上课的时候信手拈来,一节课就可以上好多内容,完全不用担心教学进度跟不上;而教语文则必须深入备课,至少如果你不认真去备课的话,上新课的时候你会无所适从,至少在上课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往往会一片空白,学生也可能会学得一头雾水。
我很喜欢语文这个科目,虽然语文科目的作业较多,备课也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但我却对这个科目“情有独钟”,因为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总会让我流连忘返,让我钦佩不已。比如六年级上册语文《13.桥》这一课,这篇课文中主人公老支书折射出的人性之美、党性之璀璨光辉让我叹为观止。
这篇课文属于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3篇课文全都是小说。小说虽然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我个人觉得,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有时候比写在某个宣传栏上的“真实事例”还要真实得多。《桥》这一课中的老支书这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极少,老支书的一言一行,老支书的铁面无私,老支书的先人后己的崇高人格,足以让大部分党员干部自愧不如。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要是没有情节上的冲突,就失去了小说的魅力所在。《桥》这一课就存在不少构思巧妙的冲突。
第一次冲突,人们在灾难来临之后的惊慌失措和老支书的镇定自若形成鲜明对比,比人们更早立于桥头的老支书用其威严“封印”住大伙儿的慌乱。“他像一座山”这句比喻句写得尤为传神,平时说一不二、一心为民又深得人心的老支书,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人们心中一座沉甸甸的靠山。
第二次和第三次冲突,分别是老支书说出“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带来其他党员的异议和一名青年党员在众目睽睽之下插队到前面去的怪异场景。当老支书要求其他党员也像他那样先人后己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有人说“党员也是人”,更有一名青年党员插队到队伍的前面去。
在党性面前,不管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其他党员,老支书均能做到铁面无私、一视同仁。在生死面前,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先人后己,但更多的人在自己子嗣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保全自己的孩子。然而,老支书的选择却让党性的光辉熠熠闪光,他让自己插队的儿子站到队伍最后面,这也相当于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其他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
第四次冲突,当这座木桥摇摇欲坠的时候,老支书和小伙子都想把对方推向安全的地方,但是二人到最后却双双被洪水淹没。父爱子、子孝父的人性之美向我们诠释了一名集优秀党员和合格父亲于一身的老支书形象。身为一名党员,老支书用自己的理想信念筑起了一座可歌可泣的精神桥梁;作为一名父亲,虽然父爱来得有点迟,甚至他还来不及呵护自己的孩子,就与自己的孩子共赴黄泉,这座化为永恒的父爱之桥氤氲着读者的惋惜和崇敬,更是把文章的主旨得到最高程度的升华。
《桥》这篇小说很美,语言如散文诗,每一个短句把紧张的氛围推向极致,课文的结尾更是让人震撼不已,这样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党性天花板一般的存在。朋友们,你们身边有这种思想极其纯粹、境界极其高远的党员干部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