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杨晓彤通讯员肖大平周仕敏11月6日,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办“他山之石: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与方法”——暨南大学海外汉学专题学术报告会,邀请韩国翰林大学汉学家金敏镐教授、越南汉喃研究院青年汉学家阮苏兰研究员、复旦大学俄罗斯青年汉学家白若思研究员作报告。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佛山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近100名师生参会。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三位汉学家分别就“中国古代汉文文献在越南的传入、典藏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讲唱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及其影响”“韩国学界对《燕行录》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专题作学术报告。
“越南自20世纪初期就有使用汉字的传统,除了本土文人用汉文写作的典籍以外,中国汉籍还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传入越南,并在越南重新刊刻、抄写、发行。”越南汉学家阮苏兰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虽然经过诸多历史变故,但现在越南还藏有不少汉文书籍,这些书籍中有不少是仅存于越南的孤本,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阮苏兰教授在报告中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越南翰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越南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以及越南一些佛寺及个人所收藏的中国汉文文献,特别向与会学者展示了藏于越南的《香山宝卷》《雷峰塔》等珍本文献。
在汇报中,俄罗斯汉学家白若思研究员以几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俄文改编本为个案,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接受史;同时,对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俄文译本的特色、影响及其成就进行了分析总结。白若思指出,自18世纪中期俄罗斯与清朝建立外交贸易关系以来,俄罗斯的文人、思想家、政治家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受当时西欧流行的“中国风韵”文化现象影响,1788年俄罗斯出现了以伏尔泰译元杂剧《中国孤儿》为底本的俄文译本。19世纪初期,俄罗斯期刊上发表了几种元杂剧的简介和译文。这一时期,俄罗斯翻译家开始翻译、介绍中国小说。至20世纪中期,俄罗斯大量出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俄文译本。
韩国翰林大学汉学家金敏镐对韩国学界对《燕行录》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情况做了系统的介绍,特别是对大量中国古代典籍通过燕行使臣东传朝鲜的情况、中朝文人文学文化交流的情况,结合具体个案做了深入分析。金敏镐表示,从高丽时期开始,朝鲜半岛就有向中国派遣使臣的传统。到明清时期,朝鲜王朝派遣入明、入清使臣的人员规模与频次远迈前代。这些出使明朝、清朝的朝鲜使臣将自己的出使见闻经历写成《朝天录》《燕行录》。朝鲜使臣在这些记录中详细描述了出使明清的中国见闻、经历与感受,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皆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在专题报告会后的“海外汉学家对谈”环节,中越文化交流研究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志强和多年从事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研究的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奎与三位外籍专家交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海外汉学的成绩、经验与方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据了解,协同创新中心是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发文认定的省部共建国家级人文社科平台,下设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分中心、潮州文化研究院、侨都文化研究院、广州学研究中心以及日本分中心(海外)等科研机构。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常年举办“海外汉学名家系列讲座”“海外汉学研究专题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受到国内外学界高度评价。
本次海外汉学专题学术报告会是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据负责人介绍,协同创新中心后续将继续协同国内兄弟院校及海内外研究机构、汉学名家,围绕海外汉学研究举办国别专场,进一步夯实汉学研究基础、扩大汉学研究朋友圈,协同海内外研究机构推动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传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