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好学生心态”, 正在让你的孩子变得不快乐

日前,《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一文引发了关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在学校遇到了挫折、学习上出现了困难,或者是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而无法继续上学,甚至到了需要去精神科治疗的情况。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儿童精神科的学生应该是成绩不大好、学习压力大、性格比较偏激的。

但你知道吗,家长眼中的“别人家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区。

“好学生”们过得并不好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前几年做过一个调查:有30.4%的北大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深陷“好学生困境”,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被迫过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生。

好学生困境

好学生心态,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上级期待而努力改变自身,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情绪态度合称为好学生心态,包括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等。

因这一系列好学生心态导致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称为好学生困境

“好学生心态”不止发生在顶级学府的“学霸”群体中。今年年初创建的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截止目前已经有八万多名天南地北“好学生”加入。

学校是“好学生心态”高发地,成为老师家长口中乖小孩,是“好学生”的使命。

有人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期,看到试卷上有空行就想尽可能多写一点,字写好看一点好让老师开心。

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初三学生,陷入了很严重的精神内耗——因为成绩一直在前面,所以他不允许自己不能完成老师的期许。哪怕觉得作业没意思、对有些课没兴趣,但为了维持在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形象,依旧会花额外的时间去做繁复无意义之任务。

©浙理的小忆同学

对于“好学生”来说,遵守规则,按老师、父母的要求做事是不容置疑的。

有人分享:“高中时,学校有一个学习小组,每天大家都会按时按点地来到固定的地方学习,老师就在旁边办公。明明有的人已经不想学了,在刷视频,但也要待到10点11点才离开。

“好学生”很在乎成绩,心情几乎和成绩挂钩,没考好就伤感,成绩稍微一下滑就会觉得前途无望。

有网友从小学就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榜样。但也因为害怕成绩落后而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不断PUA自己不能松懈。初中时,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考试考了十几名,选择了自残

“好学生心态”不会随着学生身份一起消失,它会持续、漫长地伴随着“好学生”们进入职场,进入生活。

很多人30多岁、结婚生子了,但宁愿带病工作也不好意思请假,就像读书时那样,宁可憋一节课也不敢举手说自己想上厕所了。

进入职场的“好学生”仿佛天选打工人。

用于奖励或惩罚的KPI、OKR种种职场机制对于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一如学生时期的小红花,这代表自己得到肯定。

在旅游、游戏这种本该放松的时刻,“好学生”们心里都绷着一根弦,提醒自己不要让他人失望。

有人和朋友出国旅游时,拒绝了很多新鲜的体验。因为自己怕出错、怕出丑。

有人在玩剧本杀、密室逃脱等需要组队的游戏前会反复看教程,倒不是有多么喜欢玩游戏,不过是害怕因为自己失误影响了队友,久而久之爱好变成了负担......

符合标准才能获得肯定这对孩子来说很可怕

其实,“好学生心态”本质上就是“不想让别人失望的自我PUA心态”。

这种心态不同于积极上进、主动追求成功的真正的好学生,核心是“乖”。它也有别于讨好型人格,不是对别人低自尊的迎合,而是执着于得到朋友、长辈、领导的认可来保持自己的快乐和骄傲。

一旦发现自己可能会令他们失望,就会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我放松父母就焦虑,我焦虑父母就放松》 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中一篇精华帖子。

帖主说到,自己平时如果因为什么学习之外的事情很开心,父母一定会问“面试为什么没过”“还是学习最重要,你明白吗”这样的问题。在自己因为考研陷入痛苦和焦虑时,父母虽然担心,但却也满足。

这个故事是许多“好学生”家庭的模板。

有着“好学生心态”的父母,认为听话、爱学习的才是好学生,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

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正向反馈,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他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原本的个性与需求,变得焦虑不自信,成为了新一代“好学生”。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王芳以“爱的交换”一词来解释“好学生”炼成过程中的控制机制:“做出符合期待的行为就能够获得爱、肯定和积极关注等奖励,而违反了,就可能遭到否定或者经历爱的撤回,这些对小孩来说非常可怕。于是就可能为了追逐奖励、避免惩罚而迎合期待,努力成为符合标准的好学生。”

“爱的交换”不乏具体的例子。

父母把“你要听话“当做口头禅,对应的,为孩子的“听话”准备礼物或奖励;老师说表现乖的孩子会有礼物,家长:“你咋个不表现乖一点喃?”

或是一味地夸孩子“你真懂事”“你真聪明”,孩子就会害怕如果自己不聪明、不懂事,还能得到夸奖吗?

在把他人的认可当作评价标准时,那些内在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喜好、渴望被牺牲和丢弃了

最后就形成了大家总结的好学生心态的代表特点,如重视他人正向反馈、高度服从、不敢犯错、习惯性的讨好、过度反思等等。

避开“好学生陷阱”养出健康快乐优秀的孩子

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也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健康、快乐。

家长们可从哪些方面入手,避开生活中那些“好学生陷阱”,养出真正健康快乐积极的“好孩子”呢?

★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寻找学习本身的乐趣

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德西得出结论——人的动机分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们做事是出于自己内在的感受,首要考虑的是“我想要”,感受到的是动力;

受外在动机驱动的人,则会成为外部因素的奴隶,他们做事是受义务、恐惧、奖赏、惩罚、最后期限、他人认可等外部力量激发,考虑的是“我应该”,感受到的是压力。

想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寻找内驱力。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时的愉快情绪,或是知识本身的趣味性,真正明白“为何学”、“为谁学”,才不至于一沮丧就放弃,一失败就摆烂。

★ 鼓励孩子进行个性表达重视自己的感受

“我想做”,代表着自我感受和自我意愿;“我应该”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他人的期待和要求。

家长在日常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中,可以多多鼓励孩子个性的表达和自我的彰显,并给予正向反馈。

不要着急反驳,也不要觉得他太幼稚。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爱好,一定不要因为学业而打压他的兴趣,可以指导孩子合理分配时间。这样,孩子能从小重视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的价值

★ 拒绝单一评价体系多一些无关成绩的鼓励

“好学生心态”的孩子,往往也有“好学生心态”的父母。

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分数和成绩,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父母要首先跳出“以成绩论成败”的思维,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拥有良好的品格,充沛的情感,健康的生活习惯,热爱的事情都是值得鼓励的事情。

★ 用“无用之事”为孩子的情绪松绑

现在有特别多家长感叹,孩子太辛苦了。

每天搞学习、搞成绩,在医院都能看见一边打点滴一边学习的小孩儿。甚至还有医院专门设置了“作业区”,上面写着“哪位好学生等候就诊时需要写作业?请与分诊台护士联系噢!”

带孩子做一些“无用之事”,短暂地释放一下吧。就如汪曾祺所说:“看见花开,就会觉得快乐。赏花观草是无用之事,但有了它们,才觉得生活有意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