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从“要他读”到“他要读”! 每周一节语文课改为读书课, 孩子们变了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记者刘嘉)11月24日下午2时,武汉市天门墩中学八(1)班教室里,同学们正安静地读着手里的《昆虫记》。这是该班一周一次的读书课。

为了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养成读书好习惯,从2021年开始,语文老师黄倩每周都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用来给学生读书。

语文课改为读书课,源于一件小事。一次语文课堂练习讲析中,黄倩讲到名著阅读题《海底两万里》,发现同学们并不知道“鹦鹉螺号”潜艇到达过哪些海域。“这说明,同学们的书读得并不多,哪怕是考试会涉及的文学名著,有的同学可能只读了节选片段,并没有完整系统地读下来,或者通过网上解读名著的小视频简单了解。”黄倩说。

黄倩认为,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阅读也要尽量回归原著。比起目的性强的阅读理解“刷题”,她更希望孩子们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享受,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细腻的情感,做一个精神富足的人。于是,她从每周6节的语文课中,抽出了一节课时间,专门用来带着学生读书。

读书课之前,黄倩会和同学们提前约定好书目,全班学生在课余时间共读一本书,课堂上再精读片段、交流感受。读书课上,黄倩会把书中关键章节印出来发给大家,师生一起读、一起讨论。更多时候,同学们会各自手捧一本书,安静、专注地看,利用“课前5分钟”分享活动或午休时间,互相介绍书中内容,互相推荐。

在这样的读书课上,同学们一起讨论《水经注》、《活着》、《简·爱》、《百年孤独》、《浮生六记》、《围城》等书籍。让黄倩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读书课上,大家读完了《简·爱》,女生戴雪菲走到台前,朗诵起书中一段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我希望在阳光的滋润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这段话让同学们尤其是女生们深有感触,大家由此展开讨论,从书中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谈到当代女性独立精神,谈到女性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这样的读书课,超乎了我的预期,我看到孩子们不仅能静下心来,把书‘读进去’,还有自己的思考。”黄倩说。

一周一节的读书课成了师生们的习惯,也成了很多孩子的期待。学生江徐咏念用了3节阅读课时间,读完了《边城》。她感叹:“翠翠对祖父的感情打动了我。人总会离去,只是离去的时间与方式我们无法决定。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孟歆瑶用3节阅读课时间和一周多的课余时间读完了《活着》。她说:“什么是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班里有位学生小张(化名),以前不爱看书,有时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长了都读不下去。在读书课的氛围里,他也融入大家的讨论,主动读完《三国演义》一书,并站上讲台分享。

初中阶段,语文学科课时安排很紧张,每周还拿出一节课给学生读书,是不是太“奢侈”?黄倩认为,单从课时上来看,的确有些“奢侈”。但是,语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准确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精神世界富有的人,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读书课’开设以来,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日渐高涨,从以前的‘要他读’转变为到现在的‘他要读’,在一步一步扎实的阅读中成长,我认为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阅读积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考试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体现,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来说,更是会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黄倩的读书课已在天门墩中学推广开来,全校各年级一半以上的班级都设置了专属的读书时间。作为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黄倩还组织开展了名著推介、经典诵读比赛、朗诵比赛、阅读笔记展示会等多种语文阅读活动。天门墩中学校长汪淳表示,后期,学校还将通过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书籍中获得滋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