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会议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举办。此次论坛以“爱的阐释”为主题,旨在从不同文化和角度深入探讨爱在艺术与设计中的表达与阐释。
澎湃新闻了解到,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是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旨在促进设计院校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央美术学院希望以此次年会推动中国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交流合作,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教育者共同关注世界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
本届论坛以“爱的阐释”为主题,旨在从不同文化和角度深入探讨爱在艺术与设计中的表达与阐释。与会代表将通过论文宣讲、作品展、工作坊等方式展开多维度的交流与探讨。来自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学者们将共同探索爱的力量和意义,为设计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现场
Cumulus联盟主席洛伦左·因贝西介绍,Cumulus是30年前在欧洲成立的设计协会,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组织,在亚洲和中国有着强大的合作活动。他强调了Cumulus内部共享的共同价值观,如学术自由和机构自治。洛伦左·因贝西在设计的背景下反思了会议的主题“爱”,并将其与关怀的理念联系在一起,讨论了Cumulus的倡议、和在全球实现的不同项目如博士网络和区域会议以及学生夏令营,通过项目展示了当下分享和关怀的重要性。
洛伦左·因贝西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是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介绍了设计学院的现状——设计学院在教学改革之路上通过升维的整合重新构建了学科建设逻辑。他强调了学科间的交叉与共同问题导向,打破了专业壁垒,强调全球局势和生态意识,形成了以战略设计、科学设计、社会设计等为代表的广义设计学科群。
宋协伟介绍了设计学院的多个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强调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探讨了战略设计、科学设计、产业设计等的不同角色,并展示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了人工智能与艺术、机器人艺术等联合实验室。演讲展示了学院毕业生的创新成果,如模块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对于未来的设计教育,宋协伟强调了交叉学科、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学院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的合作关系。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教学与创作主题展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李玉峰教授展示了他历时五年来以“爱的阐释”为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英国学校合作的跨国研究成果。团队从中国古典文化出发,通过分析文字、民间文化和风水等方面,深入研究爱的理解。研究成果包括了35万字的著作,涵盖了古代智慧和观念。研究者通过概念逻辑、曼陀罗思维和纠缠矩阵等思维模型,试图将古典爱的思想转化为现代思维。同时,提出了1000多个问题,包括推出通识课程和编辑100多小时的教育课程。通过艺术的方法,团队策划了一次展览,通过画作和抽象的山水画呈现了研究成果。整个研究过程强调了爱在不同层面的重要性,包括个人、家庭、族群、天下、国家和自然。通过思维模型,团队试图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使爱成为一种参照系,用以指导未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总体而言,这次研究提供了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思考框架,试图解答爱的本质并将其融入教育和艺术设计领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李玉峰展示以“爱的阐释”为主题的创作
纽约新学院教授安东尼·邓恩的演讲强调了设计与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对话,以及对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师需要创造学习环境,将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创新和对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讨论了量子计算对另一种视觉历史的物体的影响。量子计算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领域。量子力学提供了对现实进行精确操作的可能性;他谈到了广义非人类环境中的人类想象,探讨了不同动物可能看到的世界。通过思考非人类的感观体验,强调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相对的,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感知方式。这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挑战,提醒我们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可能以我们不同的方式感知着世界。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教学与创作主题展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子书在演讲中提到社会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成都市社区为例,通过深入了解社区形成的历史和背景,社会设计团队试图理解老年人社区的具体构建过程。这个项目的成功引发了对社会设计的思考,不仅要考虑个体情感的表达,还要关注整个社区基层的运作机制,下一阶段,团队计划通过整合基层系统,规模化推广家书项目,并重新理解中国社区基层的运作方式。社会设计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愿景和组织架构的创新。在现代社会,时间和效率成为制约社会设计的重要因素,需要找到平衡点,使关爱和高效能够共存。这也是社会设计师在面对困难条件下的挑战,需要思考如何在关心和效率之间找到共同点,实现设计的目标。
接下来的论文宣讲共分为六个会场,共76篇论文宣讲,各会场以抽签序号决定演讲顺序。会场一的论文宣讲者有12位,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李贝壳,论文发表者有里斯本大学卡拉·保列洛、同济大学倪旻卿、巴黎索邦大学科斯托夫、罗兰、台湾师范大学戚羽丝、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塞西莉亚·卡萨斯·罗梅罗、荷兰圣乔斯特艺术学院汪裕欣、西交利物浦大学埃马努埃拉·柯蒂、中央美术学院徐牧桑、厦门大学迈克尔·麦肯齐、费拉拉大学阿尼科·加尔、东西大学尹伍拉姆;以上学者的研究关注植物思维、生态意识、新加坡地区的参与设计、人工智能的爱情叙事、台湾地区社会设计、弱势群体、人类世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构建、数据窃取、衣柜叙事、消极学习体验因素等方面。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教学与创作主题展
会场二讨论的话题从纺织配件、艺术促进情绪变化、母爱、猫与社区、老年护工、可持续设计、时装秀案例、集体记忆、人民公园、建筑装饰等方面关注艺术、设计与“爱”叙事之间的关系;会场三的13位学者的研究涉及公共艺术中的爱与治愈、异地恋中的民族志探索、地域艺术的共同创造、线上疗愈平台设计、爱的“意向性”、健康设计、养老服务等内容;会场四汇报的研究与探讨涉及电影与声音、公共艺术装置、儿科疗愈、交通网络设计、厨房用户体验、AI绘画艺术、话语性设计、转译与场所感知、智能材料与情感设计等多个领域。
会场五中,12位学者进行研究关注展示设计、民俗文化中的爱与智慧、社群参与、影响风格、儿童空间设计、文化遗产危机、跨文化手工艺创新、VR舞蹈疗愈、生态村设计、东方关怀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会场六中,演讲者就设计与自我疗愈、共享共建、包容性设计、仁爱文化、儿童展馆、设计与性别、信息可视化设计、思辨设计、视觉思维等方面进行汇报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