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课间十分钟”的话题屡屡冲上微博热搜。多地学生家长反映,学校不允许学生课间出教室,有的甚至不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上厕所则需要打报告。这也引发了新的现象:学生开始“厕所社交”。(11月26日新京报)
“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意味良多,可以放松身心、缓解视觉疲劳;可以参与社交、多交朋友,等等。但在部分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学生被摁在教室不得随意外出。为了社交活动,学生们不得不以上厕所、打水等名义离开教室。
举几个例子。某市一家长透露,儿子告诉她,自己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厕所结识的,班级里不让说话,大家就约着一起上厕所。孩子们在厕所里聊天、玩游戏、偷吃零食等。还有孩子变成了“所长”,主要任务是抓上完厕所不及时回教室的同学。
在河北某小学,有学生发现能以上厕所的名义出去活动,就和几个同学约着下课后出教室。因担心被老师发现,同学之间还建立了暗号:有时是咳嗽一声,彼此对看一眼,心照不宣;有时指指厕所的方向,几人默契地起身离座。
由此看出,是部分学校“严管课间十分钟”,逼出了学生“厕所社交”。而学校发现后又对“厕所社交”进行扼杀,如对上厕所次数进行限制、提拔“所长”进行监督等。看来,学生仅存的社交渠道也难以持续,这更让人感到失望。
曾有一个话题:人为什么需要社交?来自各方的答案显示,人需要通过社交获取资源、增进人际关系、提高信任度和信赖度、提升心理健康、提高智力和知识水平等。显然,老师、学生都需要社交,而严管“课间十分钟”,限制了学生的正常社交。
直率地说,限制学生正常社交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果学校不仅没有为学生社交提供方便,反而限制学生社交,影响学生从社交中受益,这更像是“孤岛教育”,对学生的性格、心理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亟待引起重视。
按说,学生的正常社交应该光明正大,在某些学校却只能偷偷摸摸在厕所进行。这不仅逼着学生为“厕所社交”撒谎,易养成不诚实的性格,而且还造成了学生在厕所里玩游戏、吃零食等坏习惯。
当参与“厕所社交”的学生以后回忆起这段“厕所往事”,究竟会觉得这是有趣的成长经历还是耻辱的经历?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本该有多种办法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交空间,某些学校却硬生生逼出了学生们的“厕所社交”!
某些学校逼出学生“厕所社交”,说起来也有“难言之隐”,即担心开放式管理“课间十分钟”带来安全问题。但安全问题其实有很多办法解决,安全也不该成为学校“管死”“课间十分钟”的理由。某些学校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难以服众。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西安市教育局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课间活动一般为10分钟,鼓励学校适当延长课间活动时间”。
当部分学校意识不到严管“课间十分钟”带来多种不良后果,外力介入就很有必要。最近,无论舆论高度关注“课间十分钟”消失、学生“厕所社交”等话题,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表态,都在督促某些学校改变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如果教育部门的相关表态以及下发的文件不灵,就应祭出巡视、暗访、问责等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