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一年“薅证”三百多本能证明什么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期不少网友晒出自己获得的种种证书,有人称一年多的时间里拿到345本证书。如此“薅证”,含金量能有多少可想而知。部分机构做销售证书的非法生意,专割韭菜。年轻人“薅证”,同时也被薅走了时间与金钱,但很难换来入脑入心的知识。

为何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考证?答案很简单:为求心安,便于求职。学历、证书等纸面证明仍是招聘方十分看重的因素,部分企业希望对方是行行拿手的“六边形战士”,求职者有某类证书往往可以加分。

要破解考证迷信,求职者找准个人目标、不盲从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到,在就业市场中,求职者对企业提出的条件,大多只有迎合的份儿。因此,单方面要求“薅证族”保持理性并不现实,企业招聘不再唯证是举,才是考证降温的原动力。

企业招聘看重证书,是陈旧观念的体现。过去,考证难度大、门槛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执证人数有限,证书不仅是能力的证明,也代表积极寻求上进的态度。如今,不少证书水分很大,怎能为能力作证?单一的选人标准经不起推敲,唯证是举说到底还是用人单位的惰性思维使然。

近年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一再瘦身,2021年优化后的目录仅包含72项职业资格。也就是说,除此之外大量证书都未经国家认定。拿到证书也不能证明什么。招聘人才,企业最看重的应该是应聘者与岗位的适配度,与其要求对方什么都会一点儿,不如实实在在考查求职者应有的必备技能。求职者有无从事某行业的潜力、有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更为关键的长线优势,招聘哪能仅凭证书多少判定高下。

热衷“薅证”的年轻人,要克服浮躁心态、减轻焦虑,在考证有奇效的诱惑面前保持冷静。用人单位更应该破除单向思维,多维度考查求职者,别让适配岗位的员工,遗憾地被卡在纸面优秀之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