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父母费钱费力供子女读到大学毕业,到底为什么?
如果一切顺风顺水,孩子学习很好,轻松升学,轻松毕业,轻松参加工作,那这个问题不需要去思索。
但是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升学困难,考大学困难,工作困难,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深度思索一下。
女儿大学毕业和父母一起摆摊
最近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父母来自底层,起早贪黑摆摊,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从不喊累,他们有奔头,他们要努力赚钱养育女儿、供女儿读书。
可是供女儿读书十几载,如今女儿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现在女儿出来和父母一起摆摊卖熟食,这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有人说,大学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让进入其中的孩子暂时地看清各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在大学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富裕家庭的孩子讲究吃喝,而穷人家的孩子为了那点生活费抠抠搜搜。大学一毕业,就是各自回到各自的阶层。
还有人说,这是扩招的结果,让原本没有能力读大学的人,读的上大学,然后大学毕业还是一无是处。
也有人说,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父母的资源和能力。
我不认可这些说法。
还记得“鹅腿阿姨”吗
就在前不久才在清华、北大、人大掀起一番热浪的鹅腿阿姨,让人感悟挺深的。
在这个流量变现的年代,鹅腿阿姨夫妻面对突然的爆火,一时间无法招架,暂停了生意。
但是如果换一个人,有学识、有格局、有见识,会不会就此翻盘呢?
不是说否定鹅腿阿姨,鹅腿阿姨夫妻特别棒,非常厉害,兢兢业业摆摊营生,很值得尊重。
摆摊又如何?这也是一份工作,同样可以养家糊口,没有读过书的人可以摆摊,读过书的人同样可以摆摊。
而且读过书的人,可能处理问题的方式会不一样,会更容易抓住机会。
之前有一个北大研究生到食堂当“打饭阿姨”引起关注,要知道她和真正的打饭阿姨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打饭阿姨只能在窗口打饭,或者是做平行的工作,而她是北大研究生毕业,只是暂时来体验生活,增加个人阅历,为职业生涯打基础。
一直匍匐在地的人,和那些见过不一样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格局,储备了很多知识的、暂时匍匐在地的人,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上大学”,而是思维模式
当教育普及以后,大学的门槛降低以后,学生的整体水平肯定会有所下降,这是肯定的,因为门槛降低以后,本来不能上大学的人,也都能上学了,这些人不会因为上了大学就突然变得很优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不是工作的数量减少了,真的是大学生的数量太多了,而这当中有真本事的人并没有因为整体数量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真本事的人基数并 没有改变多少。
所以不要让“读书无用”来背锅,不要让大学来背锅,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不懂得努力,没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打开自己的格局,去哪里走一遭,最终都会回到起点。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让资质普通的孩子读书呢?为了卷面上的红色成绩吗?
不是的,为的是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然后可以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才是命运转折的起点。
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盯着成绩看?
当下教育内卷,到底怪谁?
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下的教育焦虑、内卷,不能只怪环境,跟家长有分不开的关系,是家长群体的思维模式还没有来得及转变。
不过我相信,不久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会再盲目地去“卷”自己的孩子,一切只向“分数”看。
分数不是成功的根本,这只是孩子处在学生时代的一个标准,而评判一个学生未来能否获得让他自己满意的人生,学生时代分数占并不是百分百。
有人说,贫困家庭供孩子读书,再或者放开范围,普通家庭供孩子读书不容易,当然要看分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弄清楚一个关键点就行了:分数好了,一定会有大好的前程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家长就要松开捆绳,允许孩子全面发展起来,注重孩子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这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未来的基础啊。
结语
不要去嘲讽那个读了十几年书,最后和妈妈一起摆摊的孩子,也许他是下一个“北大卖猪肉”的成功人士呢。
当然了,也许他就是一个无所事事,心无大志,读书确实对他没有产生任何思维方面的积极影响,那他只能成为一个“摊二代”。
这和是否读大学没有关系,这单纯就是他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