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首届“强基生”面临考核, 别以“转段率”论成败 | 新京报快评

首届强基计划36所高校已陆续开展转段考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在部分高校的官网上,公示了首批强基计划学生的转段名单、数据等情况,而且转段考核要求严格。能否顺利完成转段,决定着步入大四的“强基学子”能否继续留在强基计划,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科研之路。

是走是留?这是首届强基计划学生即将面临的选择。一些网友关注到动态进出机制背后给“强基生”带来的“内卷”问题,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个“转段率”概念——成功实现本硕连读、本博连读的“强基生”比例。

但事实上,从长期主义视角审视,“转段率”的高低并不代表强基计划的成败。对此,无论是身处其中的“强基生”们,还是公众,都应理性平和看待。

需认识到,从2020年开始的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既是招生改革,也是培养改革。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该计划从实施之初就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正如有专业人士所指出的,“评价强基计划的核心在于其是否实现了政策初衷,即是否为国家培养了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更长时期进行追踪评价非常必要。也就是说,目前大家关注的转段考核问题,只是强基计划落地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对强基计划实行本硕连读、本博连读,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这是好事,可以一直读到硕士、博士,拿到博士学位;有人则认为,这需要投入的时间太长,学习也很辛苦,每年都有部分高分学生由此放弃强基计划。这都是站在相对功利的角度,而不是从基础学科人才长期培养角度看待强基计划。

建立强基计划的选择机制,对于提高强基计划培养质量,以及学生对强基计划的满意度,至关重要。强基计划规定不允许学生换专业,但不意味着学生进入强基计划,就进入了“保险箱”,可以读研、读博。事实上,如果不努力学习,达不到学校提出的培养标准,进入强基计划也将被淘汰。

强基计划中的选择机制,体现了过程管理、评价的思路。高校要坚持“严出”培养标准,就必须建立选择机制。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一方面,可促进学校重视强基计划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更重视学业发展以及自主规划,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专业,进而成为拔尖人才。

所以,作为一个长期的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回归政策初心,尤需避免急功近利,把某一阶段的考核选拔看得过重。“转段率”本身并不能反映强基计划的培养质量,因为这既可能是淘汰,也可能是学生自主选择放弃。

基础学科创新本身就是长期主义的,为拔尖学生提供宽松的成长氛围,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做一些事情,比不加区分地看待或比较“转段率”更有意义,也是强基计划的初心所在。

撰稿/熊丙奇(教育学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