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研究生毕业后才明白, 普通学生再优秀也会被区别对待, 原因很现实

学历和能力究竟谁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大家所讨论的话题之一,很多家长都以为,只要学生拥有较好的学历就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但实际上好的工作能力不仅需要高学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为社会提供更大价值。

很多人都纳闷,为啥现在很多高学历人才都很难再社会中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但实际上这个理由早在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就已经潜移默化的摊在了学生面前。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举办一个活动,大家都希望能拥有一个能提供更多资源和价值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正常运转,而活动也能圆满进行。而在研究生阶段也有类似的情况。

研究生毕业后才明白,普通学生再优秀也会被区别对待,原因很现实

考研跟高考可不一样,不是分数高就一定能上,复试的时候,导师的看法可关键得很。有些二本、三本的学生在复试时,就容易被看不起。毕竟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怎么搞过科研,论文都没读过几篇,面试时就被导师问得哑口无言,难堪得很。

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也不代表以后就一路顺风了。有个研二的学生说,要是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不会选择考研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方式不一样,导师也不是只看考试成绩那么简单。读研的生活跟想象中差远了,跟社会上差不多,什么都要自己操心。

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本科生可能还没太感觉到,研究生可就不一样了。很多研究生直接把导师叫“老板”,每天的学习、科研任务就是帮“老板”干活,项目结束后还要给“老板”发红包。这样下来,导师和学生之间自然就有亲疏远近了。

这个学生觉得自己在双非院校的研究生里算是很优秀的了,导师也很看重他,交给他很多重要的工作。但是,每次有好的机会,导师却总是先想到那些家境更好的学生,从来不会想到他。这些学生科研能力一般,但家里背景不一般,导师对他们客客气气的,反而把他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让他觉得很不公平。

普通家庭的学生想要考研读研,还需要针对性提升自身

作为普通家庭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是最基础的提升,毕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才是学生的立身之本。

但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学生在考研、读研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资源,结交更多有能力的人,不仅仅是拓展自身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潜移默化的变得更优秀,未来也能拥有更多提升的机会。

普通家庭的学生想要考研读研,不仅要提升专业能力,还要在其他方面提升自身。例如,他们需要加强英语能力,因为考研时英语是必考科目,而且研究生阶段要阅读大量英文文献。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来积累经验。同时,他们还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这些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非常重要。

笔者想说:

罗翔老师说过,想要成功,努力和命都挺重要的。有些学生特别努力,但就是运气不太好,总是缺少成功的机会,真的挺让人遗憾的。而有些学生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所以,不能只看结果来判断学生是否真的努力了,还要考虑一些客观因素。

之前有人说,普通家庭的学生不适合考编,因为没有人脉关系,考上后也很难被提拔,只能在基层做最辛苦的工作,求一个稳定罢了。难道普通学生连考研都要被看不起吗?以后寒门学子还有出路吗?

我觉得,根据家境区别对待学生的老师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个研究生学习现状。学生在选择考研前,可以先了解一下目标教师的人品、性格和教学风格。虽然研究生导师学历很高,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情商低但智商很高的学生,和一个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的学生,你会更愿意和谁相处呢?能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能力和水平都应该是不错的,导师看中有背景的学生未必是因为家长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情商更高,更适合在社会上发展。

有些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事都不关心,连导师想组个饭局给学生介绍资源都被他们嗤之以鼻。很多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得人情往来而错过了很多机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