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公示,将“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转设为“长沙工业学院”。此前,教育部公示拟同意设置一批新本科高校,其中包括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为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办学性质为公办。这些信息意味着,暂停已久的独立学院转设,迎来新进展。
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原则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要率先完成转设,其他独立学院要尽早完成转设。转设路径为: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
然而,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22年年底,我国还有独立学院164所。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校园土地面积必须在500亩以上”成为了不少独立学院转设的拦路虎。
重启推动独立学院转设,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调整这一转设规定,以扫除这一人为设置的障碍。
独立学院转设在2022年基本停滞,原因之一是在部分地区受阻。表面上看,学生和家长反对的是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本科(职业技术大学);而深层次的原因是,独立学院为了达到转设的条件,不得不和高职院校合并,所谓“一个达到转设条件,一个实现升本”,这本就属于“拉郎配”。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土地十分紧张,独立学院要获得满足转设条件的土地,不但十分困难,而且土地使用费昂贵,这直接阻碍了独立学院的转设以及健康发展。
要求独立学院独立办学必须拥有500亩校园土地,本就缺乏科学依据,这追求的是办学的规模,而不是关注办学的内涵。早在2015年,就有土地规划人员质疑“建大学至少要500亩土地”,认为“有的部委规定,建大学至少要占地500亩,这让一些土地紧张的地区难以承受,也导致了规划被动浪费。”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土地并不紧张,达到这一要求还不难,而在寸土寸金的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达到这一要求就很难。因此,即便有校园土地面积的要求,也不宜一刀切地执行全国一个标准。
每所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一样的,要求校园土地面积一定要达到500亩,这也就要求学校办学必须走扩大规模路线。这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有一定现实意义,而随着出生人口变化,再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大学,很快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有关部门不能再对独立学院转设提出这一机械要求,而要与时俱进。根据出生人口变化,预计到2038年,我国大学招生数就将超过出生人口数;到2040年,我国2022年出生的956万孩子即便一个不剩全部上大学,我国大学还将有五分之一的招生计划完不成。
一所独立学院的董事长算了一笔账,目前学校有近400亩校舍,完全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校舍资源一点也不紧张,可为了转设,必须想办法再购买100多亩教育用地,学校师生对此都不理解。要找这样的教育用地本来就难,还要花10亿左右用于购买土地以及建设校舍,这让本来财务情况良好的学校必然债台高筑,将影响到教师福利,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而做这样的事,目的仅仅是为了达到转设要求,有意义吗?是不是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背道而驰?在学院转设时,应该更多考虑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却成了怎么找地达到转设条件。
而就算想方设法达到了条件,实现了转设,这也给学院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在新购买土地上设立的校区怎么使用、管理?过了接下来10年的高考高峰期,适龄学生减少怎么办?这不仅应该是独立学院举办者要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是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应多听取独立学院举办者、办学者的意见,对独立学院办学进行专业评估,而不能再搞土地面积没达到一票否决,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发,对独立学院转设有更科学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