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建模、设计算法、编码测试、参与项目推进……在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基地,149名来自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Web软件系统设计方向的2020级学生正在接受17周的“沉浸式5R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指导实习。
“刚开始我有些不知所措,经过工程师的指导,现在也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过程后,才真正了解对口企业对各个岗位的要求,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学生宋鸿敏说,在企业开展实训和顶岗实习,能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变成企业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还有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更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毕业设计和以后就业都有很大帮助。
宋鸿敏的成长,是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自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以来,该专业积极探索“坚持面向现代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之路,聚焦育人理念、模式和途径,创新实施“3+4+5”软件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2020年,该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育人”理念
成立伊始,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便定下“高素质培养,高质量就业”的教育目标。
围绕“双高”目标,该专业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了立人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并举的“三育人”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三律并循”(教育教学规律、工程实践规律、个性成长规律)的培养规律,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中达成“三观并行”(社会观、科学观、工程观)的培养目标,厚植毕业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开发软件项目600余个,获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500多个,其中国家级60多个。
“四融合”育人模式
“学生既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就能更好适应软件产业个性化多样性的人才需求。”软件工程专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IT相关专业“产销”不对路的问题,学校开出了一剂良药——“四融合”育人模式。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将专业教育与立人教育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三育人”理念融合、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创新实施“三阶段三分流”专业培养模式、“四位一体”立人教育模式、“项目+团队”双创教育模式,多管齐下培育“软件精英”。
吉首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覃遵跃说:“‘四融合’让学校把学生培育成市场需要的人才,能最大程度为他们毕业后上手快、后劲足赋能。”
协同育人“五对接”“五共建”
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是否形成良性互动。
在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产业发展”是“牵引绳”。该专业把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分别与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技术团队、生产过程和职业标准”对接,着力推动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上走出“五对接”的新路子。
“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工程实践三大课程模块与IT产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融合,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努力培育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金课。”覃遵跃介绍,该专业创新开发产教融通的课程体系,开拓创建“5R”沉浸式教学情境,科学设立“四标合一”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核心要素分别与软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开发环境、开发项目与开发方式深入融合,着力打造一流课程、一流课堂。
目前,该专业出版了产教融合教材11部,所在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
校企双向赋能,毕业生才能“适销对路”。“五共建”机制是推动产教融合的核心,也是助力学生就业的关键一招。该专业积极创建校企“五共建”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学入企,将企业项目资源、项目经理带进课堂,共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共建研发教学平台等,为“五对接”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该专业开设校企合作课程16门,企业教师每年给本科生线下现场授课40余班次、超1200课时。与企业共建5个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大型实习实训基地,在第七学期将学生按专业技术方向与兴趣分流至基地进行实训。
近年来,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成果先后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综合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15所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30多名毕业生进入百度、阿里、腾讯等知名IT企业就业,2015届毕业生段子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称号。
(□王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