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产业发展新态势,近日教育部出手“大动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将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分别是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针对产业发展新设5个专业意味着什么?未来这些引导性专业将带来哪些产业格局变化?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业内专家分析解读。
新设5个专业体现鲜明需求导向
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来,新设5个专业体现了鲜明的需求导向,它们一头将可满足百姓的健康实际需求,一头匹配健康产业的延伸发展需求。
以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为例,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一系列针对老年的健康需求将持续增加。应对这些需求,曾经的教育供给显得不足,及时应变新设专业,既能增加供给满足老龄人口需求,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得以实现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契合。
记者查阅发现:早在2021年教育部官网就曾提及,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高度重视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和老年医学人才培养,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老年医学教育。
新设的老年医学专业,与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有何区别?专家对此解释:临床医学是围绕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即覆盖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则专门围绕老年群体。老年群体器官退化、多病共存会带来健康问题,随着寿命延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增加教育与医疗供给顺应百姓所需。除此之外,老年群体还有更多的康复需求、护理需求(包括营养保障、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均需要专门学科来辅助,新设专业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口。
产业纵深发展为专业赋予更大空间
医疗与工科、医疗与数字……可以发现,此次新设5个专业不少属于交叉专业,“单纯学科发展的深度往往受限,横向跨界实现1+1大于2的交叉学科,丰富学科内涵,更有利于推动健康产业纵深发展。”金春林说。
以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来看,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仍相对薄弱,产医融合程度欠缺,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还有进步空间。尽管已有迈瑞、联影等国产知名医疗器械品牌、市场占比也不低,但放眼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国产医疗器械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空间仍非常巨大。上述新设医工交叉专业将有望打通学科间的壁垒,突破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临床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造福于民。
至于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几个新设专业,金春林提及: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还有很大需求,需要配备相关人力资源,并同步铺设基础药物经济学研究。国家重视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大数据的挖掘、真实世界研究等),以期让数据变成决策依据。而在医保领域,药物经济学研究支持医保资金的战略性购买,通俗理解就是用更优性价比购买,国家指明的大方向都将为新设专业赋予了更多发展空间。
填补人才缺口招生就业也应跟上
面对新设专业,知名卫生经济学领域专家、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执行理事长蔡江南认为:我国医疗健康行业近10年发展非常迅猛,此前学科设计相对还是较为粗放、不够细致。新设专业将能及时、有效弥补人才缺口,推动行业持续良性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他以“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为例提出:我国于2018年成立国家医保局,新药通过国家谈判(简称“国谈”)进入医保目录。“国谈”需要以药品经济学为数据支撑,开展数据采集、分析与研究,而该领域人才非常稀缺;再以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为例,我国政府兜底社保,商业保险发展还很不充分,市场渴求具有医疗健康领域背景的保险人才,新设专业开辟了人才供给渠道,为国家政策落地、行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专家最后提出,尽管新设专业非常前瞻,不过专业持续发展,还应做好“两头”工作。首先是招生阶段,普及新设专业的前景与意义,让更多学生愿意“用脚投票”来选择。其次是用人单位也要及时跟进信息,确保专业设计的用意“落地开花”,让学生学成后能有相应出口,促进专业良性发展,推动健康产业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