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上一堂全民语文公开课, 坚持有品质的中文表达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姜晓蓉林婧

图片源于网络

距离“2023年十大流行语”发布不到一个月,按捺不住“纠偏”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又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多巴胺”、“卡脖子”、“账号”、“蹿红”等词入选,再度引发热议。

《咬文嚼字》自2006年起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已有18年历史。由于在措词表述中有着特别的严谨与细致,被不少网友称作“语文公开课”。那么,这堂公开课,都上了些啥内容?为何又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

“十大语文差错”,最常见的是一些常见词语的读音、语义错误。

首先引起网友讨论的是由于“读音错误”入选的“多巴胺”。在2023年,“多巴胺”成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快乐因子”,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也成了时尚潮流。但是几乎有人都把“多巴胺”的“胺”读为ān,其实回想一下中学的化学知识,这个字应该读第四声àn。“胺”其实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而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激素,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再比如,生活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都将“账号”误为“帐号”,表示用户识别码时,“账号”才是正确词形;很多人将“航天飞机”与“宇宙飞船”混淆,实质上这是两种不同的航天器。

这堂“语文公共课”之所以生动,还在于它以“找茬”的形式,复盘了过去一年的热点,同时还涉及了一些文化常识的澄清解读。

比如,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不少文章报道提及杭州西湖时,将白堤归于当时的杭州“市长”白居易在任期内修建的民生工程。事实上,白堤在白居易来杭之前就存在,原名白沙堤,是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后来,白居易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这位杭州“市长”将其更名为“白堤”。

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还记得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满江红》吗?影片中,岳飞在写遗言时,以“鹏举绝笔,以明心迹。”起头,这显然是一个bug。熟读历史的朋友知道,“鹏举”是岳飞的表字,而表字通常是平辈或晚辈对某人的称呼,以表示尊重或亲近,是一个他称而非自称。岳飞自称或署名,可以是“飞”或“岳飞”,但不会像电影设计的那样,自称“鹏举”,那是不符合传统称谓规范的。

这种“趁热打铁”避免了生硬说教,不仅在无形之中加深了记忆,也让人对传统和文化多了几分敬意。

有网友问,“十大语文差错”是如何筛选出来的?

事实上,《咬文嚼字》连续多年发布“十大语文差错”,筛选程序也日渐成熟。主编黄安靖在早前的采访中透露,“十大语文差错”的筛选过程先是从读者来稿、杂志社内部和全国各地“观测站”三处收集材料,再将差错材料进行整理、筛选,提出50个初选条目,接着组织专家审选出15个备选条目,然后编辑部在征集全国的专业人士的意见后,交由专家完成最后审定,最终形成定稿。

图片源于《咬文嚼字》微博

“十大语文差错”背后,折射的更是当下的中文语言环境。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一个新的泛滥区。

近几年来,短视频崛起,成为人们交流、表达的重要平台。不过,由于短视频缺乏相关的文字把关机制,也就成为了语文差错的泛滥区。短视频里,有些语文差错是“有意为之”的。比如,用“泰裤辣”表示“太酷啦”、用“修勾”表示“小狗”等等。

不得不说,当下的互联网让中文表达面临日趋严峻的环境。一方面,各种火星文、外来字、变体字不断被年轻人创造、引入、发挥,对汉语使用带来一定迷惑与冲击;另一方面,网络表达的低门槛,也让语言使用变得更随意,低级的错别字词、文化差错常见于网络,破坏了汉语使用的规范性。而对于用户来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不规范用字不仅会增加信息的接收难度,还可能带来误解。

也有人质疑,语言和社会进程紧密相连,汉语也一直在变化,没必要墨守成规。对于这样的观点,《咬文嚼字》编辑部似乎很执着——纠错,永远在路上。

在传播环境剧变、语言表达日趋随意的互联网语境下,这样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