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学生在学校,除了正课,还有自习。但这个自习不过是正课的“延时服务”,被称作语文自习,数学自习,英语自习,这实在是有违自习的本义。
上世纪80年代,平湖一柱在东平四中读初中,一天六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2节,下午的另外两节课是一节自习,一节活动课,晚上还有两节自习。
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这节课要到教室外面去活动。体育队的同学去运动场,美术、乐器、合唱、科技等兴趣小组的同学到相应教室或场地去活动,其他没有“组织”的同学则是自由活动,打打篮球,乒乓球,到图书室、阅览室去借还书、读读书,也可以走出校门自由上街去购物或到学校南面的山上去踏青……总之,你得教室外面去活动。
自习就是自由学习。所以,课程表上标注的就是自习1、自习2自习3。
自习课学生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全由学生个人选择。做作业,预习新课,读小说,只要不说话,不下位,不扰乱其他同学,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当然,有问题也可以向邻桌同学询问讨论,但声音大小以不影响第三个同学学习为宜。
教室里没有老师,只有班主任偶尔到班里来巡查一下纪律……
考试是每学期两次,期中和期末,中间没有什么周测月考。就这样管理,这样学习,我们班同学考试很少不及格的。中考升学,包括平湖一柱在内,有15名同学考上中专,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中,后来考上了大学……
那时,我们都知道学习好,都很努力,都想考上中专或高中,但是学习起来却都很轻松愉快,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中考前每天下午的活动课,照样都还跑出教室玩!
平湖一柱做教师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自习课仍是如此。
1998年,校长外出考察取经,回来后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要对自己进行改革,实行“坐班制”。
平湖一柱听了,以为是多么高级的提质秘籍,真正改起来,不过是把自习“学科化”——将原来的自习分到各个学科,变成语文自习,数学自习等,各科教师像上正课一样到班里去“坐班”,说是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讲课”。
这样,自习课就把班主任给解放出来,把任课教师给“绑”在教室里了。
从纪律来看,因为自习课由教师“坐班”,学生自然不敢乱讲话,教室里鸦雀无声,但若是遇到学校召开全体教工会,教室里便无人“坐班”了,多数教室就变得乱哄哄的,甚至人声鼎沸;
从学习形式和内容上来说,自习课固定到学科,学生只能学习这一学科,有问题可以及时问老师不假但真正问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多是老师“统一辅导”——讲课,所以,自习课其实演变成了某个学科的“延时服务”。
学习效果如何呢?像现在各学校实际情况一样,学习好的学生成绩是有提高,但不及格的学生数量却也大大增加,两极分化严重了。平湖一柱以为,这都是“坐班制”惹的祸:
首先,学生习惯了在被监视的情况下学习,自律性差了,只要没有老师,自己就不愿学习,甚至不学习了;
二是“坐班制”使自习失去了其本义,变成了某个学科的“延时服务”,学生无法再根据自己情况,查缺补漏。对所有同学来说,教师的“集体辅导”,已经掌握的部分还要跟着学,造成时间浪费;而“夹生饭”部分自己却没时间“回锅”,导致“知识缺陷”。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来说,这种集体辅导的结果,只能会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课学科有9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六年级学生也要学习6科。与小学相比,学习内容量和难度也相对增大,除了正课,的确需要时间来“消化”,因此,自习课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想保证自习课的质量,达到设立自习课的初心,自习课还是回归其本义的好——自习就是自习,不将某节课习固定给某一学科,教师也不要“坐班当监工“,让学生自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