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都得分时代,时代不同了,结果自然不同。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上比城里的孩子有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这话要放到现在,就得有个区域条件,否则这话就是不成立的。
一位老教师表示农村的孩子更有潜力
刷文的时候刷到这一篇文章,写文的是一个老教师,这位老师发表了“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更有潜力”的观点,并且列举了这个观点的依据。
这位老师表示曾经在城里教书十年,在农村教书三年,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另外他表示妻子是城里的某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两个人经常就这个问题讨论。
他探究了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孩子适应性更强、抗压力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孩子更有学习的动机,其次他还表示农村的孩子更珍惜学习的机会。
观点成立,但是得有区域限制
我相信这位老师讲的都是实情,确实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存在这样的现象。
就拿我们读书的时候来说吧,学校是县城的学校,班级里分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后者居多。
班级里名列前茅的也是农村孩子居多。
我记得我们读高中的时候,老师喜欢看“出身”,老师们表示最有潜力的是乡镇中学考上来的,最没潜力的是私立中学考上来的。
原因也很简单,乡镇中学各方面资源都很差,中考录取率很低,能够冲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靠自己。
而私立学校管的严,用那个时候的话说就是,基本没有潜力可挖,每天那么用功水平也不过如此了,另外在严苛的管理下,学生们丧失了创新力和想象力。
大城市则是另一番景象
其实这种论调放眼全国,早就不适用了。
重点院校,尤其是顶尖院校,城市孩子的比例早就超过了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的比例在不断缩小。
不是因为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少了,而是因为城里的父母觉醒了,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从家庭环境、父母学历、教育资源等方面来看,农村孩子没有一样是占上风的,可以说是远远落后的。
之前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参观了北京的博物馆以后,非常感慨,她说北京的孩子在博物馆里学习历史,而我们终极一生的目标是走进博物馆。
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当父母们都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的时候,一定是农村孩子更有优势,因为农村的生活环境差,就像这位老教师所说,农村孩子目标更明确,另外农村孩子能吃苦、耐力足。
但是当城市父母也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以后,往往会更有优势,因为他们见得多、懂得多、资源好,能够给孩子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教育。
不管哪里的孩子,引导方法很重要
我们不能用个例代表普遍,个例就是个例,无法取代“普遍”。
但是,不管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里,想要孩子以后适应社会、独立生存,就得用对了方法。
当下城市的孩子读书期间压力更大,如果父母调整不好节奏,给孩子施压过大,一定会容易让孩子心理上受到伤害,甚至是都上极端。
好在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可以调节好节奏,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健康的身心。
在正常的情况下,农村的孩子没有办法跟城市的孩子比,不过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通道。
政策都是活泛的,一个简单的例子,乡镇中学的教育资源极差,但是中考的时候指标比例会高一些,录取分数线会低一些,这种招生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资源的缺失。
作为父母,宽紧有度,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但是该放手的时候也要放手。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习惯养成和父母有关系,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放手。
结语
在跟孩子过招的这几年,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
孩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难搞,强行压制只能是暂时维持住,孩子一点点长大,一定会想办法摆脱各种束缚。
最好的方法就是正向引导,在学习这件事上,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过早启蒙,让孩子过早接触知识点,要么就可以做到一直坚持下去,如果不能做到,孩子的记忆周期是有限的,那就是无用功。
与其做无用功,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多让孩子增长见识,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以在循序渐进中多给孩子讲一些知识点,但是真的不要强制孩子一直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