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北某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在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专门学校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在文后的评论中,有不少人表示:终于要取消教师编制了,教师饭碗不铁了。
1)
众所周知,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是拥有事业编制的员工,他们吃财政的饭,被认为是铁饭碗。如果取消了教师编制,就意味着失去了编制这个保障,也就表示没有了铁饭碗。
但真的这样吗?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中小学阶段的“岗位聘任制”是一种人事管理机制,是为了实现由“人员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比如“实施办法”中就强调了,要率先在全省提出“中小学可以设置正高岗位”,并明确规定:“十四五”期间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量控制在岗位总量的千分之五,实行统筹管理。
另外,“实施办法”还提出:岗位设置要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以教师岗位为主,各校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按岗聘用。
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的岗位管理,“实施办法”也提出了意见:乡村学校和特教学校教师申报评审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定向使用,不占各地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不低于当地城镇同学段学校。并且,县域内同学段学校教师岗位要向乡村适当倾斜,
可见,推出“岗位聘任制”,没有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因为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个身份没有变,他们仍然是吃财政饭的体制内人员。
2)
公办中小学是承担基础教育职称的事业单位,在职教师使用的是全额事业编制。就是说,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身份是事业编人员,工资和福利由地方财政全额供给。“岗位聘任制”的出台,没有否定教师“事业编人员”的身份,他们以前的饭碗有多铁,现在就依旧那么铁。
事实上,如今的公办中小学教师,“公家人”属性反而增强了。几年前,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既然“岗位聘任制”没有打破教师的铁饭碗,那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中小学教师管理变得更科学。
实行“岗位聘任制”,就是科学设岗,竞聘上岗,在人岗互动中实现人与岗、人与人之间的最佳配合,以谋求工作效率的提升。只要这个过程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一定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很多人会担心,“岗位聘任”的过程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会不会出现个别“权威人士”借公器报私仇?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竞争上岗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资格,就是要获得与岗位匹配的职称等级。而职称评审过程又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有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很强,但得不到关键支持,材料缺失,评不了职称,无法竞聘更高等级的岗位;有些教师,带的课不多,教学成绩也一般,但经常能评上“优”,材料丰富,很快就获得了高级职称。
当然,我们还是要肯定“岗位聘任制”这种制度的科学性,起码它避免了之前“因人设岗”的现象。至于在岗位设置上和在竞聘上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则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话讲回来,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的饭碗的确不可能一直那么铁。现在不少地区已经不再招录有编制的新教师了,新录教师只是“参聘人员”,他们跟学校签订聘用合同,工作稳定性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今日话题:你认为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是铁饭碗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