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要不要带孩子去大学校园逛逛?近日,南大、东大等在宁高校陆续发布消息,面向公众预约开放入校。此前,不少高校也曾向社会间歇性开放。比如,去年暑假南大、东大就开通参观通道,参观名额“秒光”;每到樱花季,南京林业大学也常向市民开放,出现“人从众”的场景。此次,一些在宁高校开放预约没几天,名额就已约满,足见市民游客的热情。
关于高校校园开放的话题,近年来多次引发社会热议。高校校园是否应该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高校大门应该敞开多大?这些问题,本不该成为问题。
公办高校建设依托于公共财政,本就属于公共资源,负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之责。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去年6月,教育部《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指出,鼓励推动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今年1月2日,教育部就大学校园开放问题再次答复,“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高校本身具备的功能,决定了其应当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问题只在于“如何开放”。
应当看到,当前高校敞开大门已成为趋势,但在校园开放进度与公众期待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访客入校相关管理规定,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有序提高开放度。前段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仅全面开放,还推出了旅游攻略,因此“圈粉”不少。北京外国语大学无需提前预约,访客持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经闸机刷脸完成人脸核验后即可入校。在宁高校也纷纷推出人性化做法,比如,访客要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参观,携带身份证件登记后即可入校。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开放不应仅仅停留于“供游客参观”的层面。操场、图书馆等是公共资源,在不影响本校学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利用的人越多,公共资源发挥的效率就越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高校校园开放,与之同理;要在开放中,持续提升校园管理和治理水平。眼下,已有高校更新便民设施,整合校内艺术、科学、体育等资源进一步与公众共享;更进一步说,高校还可以举办更多社会公益活动,如公共讲座等,与校园开放相结合。
大学之“大”,在于知识的探索与共享。高校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场所,也应是知识文化的集散地。敞开大门,让社会公众感受高校的历史人文底蕴,让在校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体验社会运行,如此,更加彰显大学之大、大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