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日渐模糊的校园投诉界限,让他们无所适从;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断被“拿捏”的孩子,也让他们坐立难安
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也是各地两会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从事教育工作的四川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校长胥艳发现,学校、家长、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割裂。
这并不只是她的个人感受,而是一种可见的现实。此前,教育引发的问题就多次在网上炸锅,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探讨。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日渐模糊的校园投诉界限,让他们无所适从。有老师因“对学生太温柔”“作业布置得太少”,被家长投诉;有孩子在班里丢失了一块橡皮,警察来了三次。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断被“拿捏”的孩子,也让他们坐立难安。有学生的作业被老师用红笔写上,“全班最差,你是孤儿吗?没人管吗?”的评语;有学生在食堂打饭时被老师批评,“看哪个讲几句话就打他几下,有人养没人教”。尤其是几度登上热搜的“我家子涵”,可谓是这些问题的夸张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家校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方信任的缺失,矛盾的扩大。
类似现象指向的本质,其实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界限不清、职责不明。正如胥艳代表所说,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家校关系强,家社关系弱,校社关系薄”的普遍情况,也带来了“重分工、轻合作”、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不科学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希望由政府驱动,妇联与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提供人、财、物及场地保障,在社区试点建立“家校社”公共服务机构。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说,只要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就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
从热搜“被投诉的老师们”到热梗“我家子涵”,隐藏着教师家长的焦虑,不妨以社区建立“家校社”公共服务机构,通过三方的优势互补、相互协同,化解矛盾消弭隔阂,让教育的主体——“子涵们”得以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