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大博士后王永强出国与家人断绝联系,20年后他的母亲弥留之际希望见他最后一面,他只说了两个字“勿扰”,为什么如此绝情?
到底是有着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一个孩子对生养自己的母亲如此绝情?
王永强是个高知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深刻知道中国孝道之礼,他的冷漠,是有原因的。
王永强出生在一个异常贫困的家庭里,连温饱都无法保证。他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吃过什么可口的零食。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小年纪的王永强,却懂得读书的重要。只有读书,才能让这个家摆脱贫困。
他丝毫没有安全感,因为这上学的机会,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
为确保能够上学,初中起,他不再让家里出学费,而是自己想方设法挣钱。
没钱坐车,他就走路上学;没钱买文具,他就捡别人扔掉的铅笔、捡别人没写完的本子。
他就凭着自己的韧劲,奋力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然而迎接他的,依旧是父母的阻碍:别再上学了,去工作挣钱。
最终,王永强答应把大学的补助金一分不少地寄回家,才可以继续上学。
贫困,多少让这个家庭少了温度,变了味道,有些“见钱眼开”了。
在大学里的日子,王永强争分夺秒学习,无缝衔接打零工,课业的压力、温饱的问题以及家庭的压榨,让他一个人活成了一个队伍。
他就像一个年久失修的机器,锈迹斑斑也要不停运转。
越是这样,他就越觉得读书的可贵,一步一步,继续读硕士,读博士。
王永强的出色,让他的父母有了进一步索取的理由。
家里无论大事小事,凡是用钱的地方,出钱的人一定是王永强。
难以理解的是,那个家,像个无底洞,他越往家里寄钱,家里就越缺钱。
父母甚至不同意儿子结婚,以免断了财路。当王永强强硬要举行婚礼时,他们就趁机要他包揽家里的所有费用,否则婚礼就办不下去。
这无休止的索取,让王永强觉得累了。
在父母眼里,他就如一个提款机。父母从来不去在意他过得好不好,累不累,只要给钱,一切好商量。
在一个家里感受不到任何温暖,王永强觉得累,毅然申请出国。
然而迎接他的不是祝福,而是父母无休止的吵闹以及折腾,最终,导致王永强与妻子产生误会离婚。
这是王永强向家庭妥协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失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绝望。
自那开始,王永强便决心要与家庭决裂,也不再接家里的电话了。他像变戏法般,在大洋彼岸人间蒸发了。
就算母亲身患重病,想通过舆论让他现身,他依然没有妥协。
他的决绝,或许我们不能理解,但有句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世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只有真正体会过苦与痛的人,才会懂得它带来的难受与无奈。
王永强的父母在局限的环境里,不能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能凭着他们认为的可以,一味地向儿子无度地索取,直到他窒息,逃离。
在他们狭窄的思想里,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家是一个人历尽风雨后的港湾。可当一个家没有了爱,又该拿什么去温暖我们所爱的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